吴铭摆了摆手略有些奇怪地看了郑苹如一眼说出南京被占领既南京大屠杀她的表情是不是有点轻松怎么没有痛心疾恨之入骨的意思。
其实吴铭有点想当然了。南京大屠杀在当时甚至到抗日结束都并不象他想象的那样每个人都知道提起来便是恨得咬牙。对此件中国人的巨大灾难宣传上竟然没有轰轰烈烈也难怪吴铭有点奇怪了。
当然象郑苹如那样知道些情况的也不少但事实的残忍程度却出乎了他们的想象和预料。
关于南京的暴行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事态展的同时全球公众就不断地得到大屠杀的消息。南京沦陷前的几个月大批住在这座都城的外国记者报道了日本飞行员对南京的空中轰炸。12月初日本逼近这座在劫难逃的都城时记者几乎每天都提供有关战争进行情况、最后时刻的撤离和建立国际安全区的清晰的报道。令人惊愕的是大屠杀开始的时候日本报章刊载了把中国人驱拢起来枪决、成堆成堆的尸在河边等候销毁、日本士兵之间进行杀戮竞赛的照片甚至还有记者对日本人屠杀骇人听闻的评述。
“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先传到外界是由《纽约时报》驻南京记者窦奠安所的电稿。《纽约时报》年月日封面大标题为“南京强*奸事件”其小标题为“日军陷南京。屠杀两万人”世界舆论为之大哗-小-说-网
尽管如此国府虽然也表示了愤怒但远不如后世那样广泛地搜集证据。系统地整理关于大屠杀的资料。甚至把这件事情宣传得家喻户晓让百姓、士兵们都知道。在吴铭想来如果好好地利用这件事情起码士兵们在投降日军地时候会想到严重的后果。
而且。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南京大屠杀一般英译为naninmassa(南京的洗劫、南京的强*奸)等字眼但总体上人民对其的认知往往远不如对纳粹地种族灭绝过程的认知。
“遗憾真是遗憾。”吴铭在谨慎地询问了郑苹如之后不由得感慨万千。
“怎么了?”郑苹如还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
“先吃饭呆会儿出去细说。”吴铭勉强笑了笑提起南京大屠杀只要是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舒服。
细雨如织雨巷中。一个年轻女子穿着淡雅的旗袍走在上海老街地石库门里撑着一把油纸伞轻轻的走过偶尔回眸莞尔一笑似乎应该是这样很富有诗意很浪漫让人冥想的情景现在却象这乌沉沉的天两个人的心情都不是太好。
“竟然是这么残忍。”郑苹如喃喃自语。“三十多万三十多万条生命。”虽然吴铭只是按照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