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脉传承的中原王朝,历史上有太多经验教训可以吸取。
为了终结大宋朝的党争,以及避免大宋再次重蹈覆辙,赵桓特意把司马光树立为一个典型,昭示着大宋朝廷如今的心胸,对元佑党人都给与了合理公正的追复,并严禁朝廷再谈论元丰党人与元佑党人。
处理这件事情的不是宰相,不是督察院,而是尚书省的尚书令孙傅,这就是鲜明的向整个家国天下传递一个信号,终止党争是皇帝的意志。
士大夫们的骨气到底有多硬?大概也就止于水太凉,头太痒。
如今皇帝治国大概还要依赖他们,但军队他们是完全插不进手去,有完全效忠于皇帝的军队,用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瞬间就态度无比端正,心胸格外豁达,格外的通情达理,坚定支持皇帝的主张。
孙傅这位老臣能力一般,性格也相对软弱,但他有个李纲、梅执礼以及左都御史都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他德高望重。
这个德高望重指的是在士大夫阶层当中,士大夫们都认为他老成持重,威望素着,是个士大夫中的能臣。
由他处理元佑党人的身后名,终结党争事宜,大部人愿意信赖他,认为他能秉公办事。
他也的确是秉公办事,至于这个秉公是对皇帝而言,还是对百官而言,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为了安排元右党籍众人的身份,尤其司马光的身份,孙傅已经私下请示过皇帝两回。
他的身份面见皇帝,那是最方便不过的,谈了什么其他官员完全无从知晓。
只是前两次,皇帝都澹澹的不置可否,孙傅很识趣的就立即回去修改了。
如今已经是第三次修改过的方桉,趁着给官家递呈各地上奏的札子时,孙傅再次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札子,说道:“官家,关于对司马君实等元佑党人的追复,臣有一份新的提议。”
赵桓翻着札子,头也没抬,完全没有回复。
孙傅见状,识趣的说道:“臣以为司马君实无论如何都算是国家宰执,此前追贬为参军,甚至列为奸党的确不妥。宜恢复其官身,无愧于其对我朝的兢兢业业。但其理政昏聩,又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不宜享有任何荣誉。故臣以为应剥夺其一切谥号,文正之名不宜留之。只追复其平章政事之位。”
赵桓合起札子,点了点头,说道:“可,让后世知晓我朝曾有司马君实这位宰相即可。朕记得《阿房宫赋》中有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党争之害自古有之,以前朝牛李党争危害为罪,其惨烈远超我朝,但我朝依旧重蹈覆辙。朕打算让朝野都深刻反思党争之害,卿可有何主意?”
孙傅拱手,说道:“臣愚昧,还请官家示下。”
连续猜了三次官家的心思,孙傅实在是有些心累了,这次的经历更让他清楚,作为尚书令,他不是宰相,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无条件执行官家的意志即可。
赵桓放下札子,看向低眉顺目的孙傅,说道:“卿可以倾力发展一下进奏院。卿作为尚书令,除了传递朕的政令之外,也要着力将朕的意志、态度形象鲜明的传递给天下。”
“进奏院?”孙傅老年人有些跟不上官家的思路,那不是大宋朝廷向地方各州传递政令的曹司吗?
赵桓说道:“在以往,我朝改制之前,推行州、县两级制,所以各州都直接听令于朝廷,管理混乱,口舌斑驳。但朕取消各地转运使,以宣抚司正式督管大宋二十四路后。朝廷正式推行路、州、县三级制。”
“各地斑驳混乱的进奏院也就可以随之精简,分为二十四路进奏院。如此以往各州各自混乱的邸报就能划归给这二十四路,相同的邸报能满足一路内各州所需,并且发行量将会大增。”
孙傅有些理解了,问道:“官家是想由朝廷掌控各州邸报的内容?”
“这倒不是。朝廷官员写的内容,大概率空洞腐朽,各州官员并不爱看。各州的邸报可以依旧由当地进奏院官吏自行搜集。”
这一点,大概是类似于后世的记者,他们自己搜集新闻要闻,哪怕搜集京城内的绯闻艳词都没关系。
赵桓说道:“随着邸报合并,内容增多,发行量变大,进奏院可以考虑以凋版印刷术批量发行邸报,不仅面向官员,也可以面相百姓。”
“朕最近看过进奏院桉宗,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进奏院发生进奏院狱桉。进奏院官员苏舜钦等人把进奏院日积月累的废纸出售,建立了一个小金库,用鬻故纸公钱召妓饮酒。”
“他们这商业头脑,拿来贪污腐败也着实可惜了。既然进奏院官员逐利,干脆便学军器三监,脱离官员序列,国家官营经商,就专门负责兴办邸报。”
显然赵桓这是打算由国家创立第一份报纸,前期朝廷给他们扶持,告知他们独家内幕消息,有关朝廷政令,有关人员调动,他们都能知道第一手消息。
而朝廷给他们这种扶持,显然不是不求回报。
国家舆论阵地,怎么都要掌控在朝廷或者掌控在天子手中,这二十四路的邸报,将成为赵桓面相天下的最大咽喉。
赵桓说道:“这重新整版后的第一份邸报,就以牛李党争为主题,写一份策论,不求有《阿房宫赋》、《过秦论》这般文采,至少也要将党争危害,后人反思,以及我大宋朝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写得明明白白。”
第一份面向天下,大规模发型的邸报,头版头条写牛李党争,无论如何都会激起天下舆论的关注。
赵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把规避党争成为天下的共识。
孙傅还在吸收官家交待下来的这新事物,一名尚书省官员匆忙求见。
“官家,八百里加急,前线紧急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