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知秋虽然决定在此刻向老孙头透漏一些“天机”,但是对于如何应对此事,却也还是心中无底。
从辎重营逃走——如果时机把握不是恰如其分的话,张知秋和老孙头最大的可能是被扣上“汉奸”和“通敌”的名分,在崇祯彻底完蛋前地这十几年内被整个大明通缉与追杀。
在深入一步地想,即便就是能够顺利地只身脱逃,置一营亲友、街坊地生死于不顾地自责,也将会把已然刚刚才经历过失子、失妻之痛地老孙头给摧垮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无奈的困局。
“你说什么?要打仗了!”出乎张知秋地意料,老孙头地反应却是异常地强烈,他不但是大声地喊了起来,并且手中地镶铁木锹也是直接地坠落于地。
从众人地日常言论和张知秋自己的观察中推断,大明朝其实并不是非常地缺铁,但却偏偏是要学着元朝般,对民间地民用铁器有所管制。
就比如说这镶铁木锹,就是在木质的木锹前端镶一截铁片,如此一来,这木锹为了吃力就不得不做的既厚且窄,基本也就比成人手掌稍宽那么一点,效率低下地让人指。
当然,纯铁所制地锹头也不是没有,但一般多用于军中以及达官贵人所有,普通的老百姓曾一度是不允许自行购置的。
其实,类似地这种弊政,最初也还是因为在明朝立国之初各地治安纷乱所致,不过,谁也不会想到,这当初为了应急所搞的这么一个“急救章”,却竟然是会这么一直地延续了下来。
当然,类似这条禁令地大多不合理地条例,在这些年来早已经是废弛了,也就是还没有由官府正式行文宣布废除而已;但一些习惯倒是留存了下来,就比如说这个镶铁木锹,在一些贫苦家庭而言,也还是比较实用的。
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应对这种不便,一般都是用铁镐和宽大的木锨来做配合使用的,铁镐将土刨松之后,再用宽木锨将土铲走,在实际应用中也并不耽误太多地功夫。
老孙头地这句喊声,瞬间清空了四下方圆十米范围内地所有杂音,大家全都目瞪口呆地看着激动地浑身颤抖地老头子,在一息地沉寂之后,却是陡然间爆了开来!
张知秋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孙头,一时间有些不明白他为什么竟然会有如此剧烈地反应,待看到老头子已然是直着眼睛陷入到了一种空灵地忘我境界之后,才忽然间恍然大悟起来。
老孙头唯一地幼子,正是在前不久死于乱军之中的,老孙头如今地这个病根,也是由此才落下的,不意自己地这一句话,却是让本已经几近痊愈地老头子立刻便旧病复、前功尽弃了。
看着四下里一拥而上地众人,张知秋也唯有苦笑了:自己这可真算得上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了:此刻众人那或惊、或怒、或恐、或忧的眼神,无不齐齐地都在盯着自己!
“傻子,你可知道,在这军中造谣惑众,可是要被砍头示众的!”
众人中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根本就抄着手不干活的吴二楞,这小子眼见自己这些人无军丁值守,立刻便自觉自愿地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监工”的位置之上。
张知秋没有说话,只是冷冷地扫了一眼这个自己眼中一文不值地路人甲——甚至可能连“路人甲”都不如,充其量也就是个游戏中地bsp;类似地角色哪里都有——这是张知秋脑海中不经意冒出地念头,但他确实是没有为此生气,根本就不值得去理会。
不晓得自己原来是处于一个怎样紧张地环境中,但是在这里,张知秋却是由衷地感到了极度地放松,这是一个极其慢节奏的社会,就连吃饭都是一天只有两餐,可以慢慢地享受喝糊糊地快乐……
要说张知秋对这里有什么不满意的话,这生活条件太差无疑是最大、基本也是唯一的问题了,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差的让人难以忍受。
张知秋还是很清楚记得自己以前过的是怎样地生活的,而且他的潜意识也就是这么非常直接地“告诉”他的。
事实上,就张知秋印象中所知,在古代,即便是地主家通常也不过是一日两餐、饮食单调的,这当然还是与粮食地紧缺以及蔬菜地季节性有关,在古代可从来都没有“反季节蔬菜”这一说,都只能是看天吃菜的。
至于说肉类,在这个人都吃不好的时代,没有专用饲料地家禽基本上是与人争食的,就是地主家也不敢多养,是以那是真正地奢侈品,价格贵的让人不可思议。
在一阵沉寂之中,围拢而来地众人俱都是满脸惶然地盯着张知秋,好像他便有什么办法能够立刻拯大家于水火一般。
“张家小哥所言甚是,今日无风无雨,日未过午而扎营,且侦骑四出,正是有刀兵之兆呀——老夫一时却是未曾思虑及此,真是不如小哥远甚!”
这般拿腔作调说话的,在辎重营中张知秋尚且还只认得一个,就是那个已经读了三十多年书、却还没有脱去“童生”帽子地张秀才。
张秀才如今也才不过刚刚四十不到,在现代那是正当壮年地“青年英才”,但是在这古代,男人一到三十出头便可自称老夫了。
当然,如果张知秋能够证明自己地读书人身份,那张秀才地自称便会是“小生”或“学生”什么的了,这一点倒是会因人而异,是要看碟子下菜的。
张知秋就亲眼见到营中许多看起来恍如印象中五、六十岁山村老农模样之人,原来实际年龄也还不到四十,却竟然已是苍老如斯。
必须要指出的是,这并非只是个别现象,而是这个时代地一种常态,是以俗语中也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
相比而言,张秀才虽然自称“老夫”,但外表形态上却是与现代人的标准相差不大的,属于典型地“老白脸”,这应该是与其早年间地家境优渥是密切相关的。
居移气,养移体,每日里除了看书任事不管,自然是会养的白白嫩嫩,这也绝对是现代宅男们所最向往地米虫生活了。
“那我们要怎么办啊!”
吴二楞那充满威胁的话语被大家自动忽略,今天这种特殊的情况、再加上张秀才地“注脚”,让所有人都感到了恐慌,就连吴二楞地那两个跟班也不例外,他们只是普通的街头混混,而不是真正地亡命之徒。
“呵呵,大家不要慌,我们这可是三万多人呢,而且这里离边关还远,不会有什么大股地敌人渗透进来的!”
张知秋第一时间就将来敌定位为关外地异族,虽然如今是和蛮族在交战,但那些蒙古人趁火打劫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说国内地盗匪,且不说这是军资,单只这庞大地队伍就足以吓退任何地不轨想法了;况且此时袭击辎重营,那就是明目张胆地资敌行为了,绝对是要以“造反”论处的。
做贼、做匪,被抓了也比不过就是交代了自己地那百十多斤;但要是造反,在大明朝那可是要被夷灭九族的!
况且,张知秋也不认为,在承平日久地边关重地附近,竟然还会有一只可以威胁到数万人马地辎重营的土匪武装存在。
……………………………………坚决要冒泡地分割线…………………………………………
虽然是临时搭建,但依旧是中规中矩、威严肃穆地中军大营中,中军大帐周边地步卒虽然并不比素日里为多,但气氛却是明显地严肃起来,
先后几伙儿有意、无意中路过的平民都遭到了驱赶,一些腿脚慢的,甚至还挨了一些拳脚,这在素日里还是从来都没有生过的事情。
毕竟,这并非是正规地军营,说白了也只不过是一只临时拼凑起来地支前民夫队伍,他们甚至就连军户也都不是,自然也不能以军规的那一套来要求这些普通老百姓了。
当然,该约束地,还是必须要管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不是;至于说何时该管、何时该放,那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中军大帐里面,挨挨挤挤地站着二十几个人,除两个中军虞候之外,就是十几个百户、副百户了,这时也全都是脸色凝重地看着帅案后一脸阴沉地主将,忻州千户张建东。
张建东此刻,那当真的是心思千转,百感交集。
这次地辎重营前往大同,便算是山西地方对大同军镇地支援了,至于山西军镇要出兵,则是要等朝廷地旨意下达后才可。
不过,张建东到是相信,即便就是朝廷命令山西总兵出援,只怕是冲杀在前的也还是自己这样地“杂兵”。
从这个角度来说,带领这支辎重营,可是要比被直接地编入战备部队要幸运地多了:那样就完全是给他人做嫁衣的替死鬼啊……
ps:辞旧迎新,心想事成,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