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乱的思绪也让江烽头有些发胀。 这一个月来都是手忙脚乱的,时酆已经离开,俞明真、卢启明正式归附淮右,不,应该说是武宁,意味着这两部下辖的八个军也面临着整编的重任,加上庄永胜的两个军,还有来自兖州、沂州的原泰宁军,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都是极其繁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 淮右需要军队,这毋庸置疑,但是绝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自己麾下可以容许有将领的派系之分,因为这杜绝不了,乡土观念、私人感情、个人观念、武道实力这一切都决定了随着淮右势力的急剧扩张,自己部下也将迎来一个激烈碰撞的磨合期。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这是太祖所言,江烽深以为然。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想要把所有人的思想观点理念和利益诉求都完全统一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 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加入淮右的时间不同,相互之间接触共事的经历机会不一样,各自武道水准的高低不同,都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亲疏、想法观点、利益要求都不尽一致,所以江烽不会去做那些无用功的事情。 他只需要牢牢把握住一点,那就是必须统一在以自己为核心的淮右大利益前提下,任何企图挑战这个大前提的人都将是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淮右统治阶层的敌人。 之前其实也早就遭遇过这种情况了。 从最初最简单的固始军起家,吸纳了固始本地的陈氏,然后许氏、鞠家子弟的加入,紧接着大梁系武将官员的蜂拥而入,迎来了第一个震荡期,然后就是寿州系的纳入,又是一个艰难的磨合期。 相比之下河朔系武将的进入相对和缓一些,那是因为河朔系缺乏相应的政务官员到来,但随着罗邺的兄长罗胤为首的有些来自河朔的官吏即将加入淮右军,或者说武宁军,河朔系也会逐渐成型。 接下来的就是庐州系了,但由于拿下庐濠二州之后,自己就立即挥军北上徐州,所以这个庐州系形成这个过程就被打断或者说是被纳入了北上战事中去了,像秦汉、柴永、骆成淦随军北上,而严序、骆成业等人则留在了寿州协助杨勋处理庐濠那边的后续事务,但待到这边大事底定,庐州系也无法避免会出现。 更为复杂棘手的是,淮北体系和兖郓体系军将和官吏的整体纳入淮右(武宁),这才是一个最大的考验。 淮北体系和兖郓体系不比庐州和寿州那么简单。 以兖郓体系为例,以洪葵、郎坤、顾从虎等人为首的兖北军将无论是在武道水准以及其所带的军队战斗力上都明显要高于原来的淮右军体系整体水准,只不过他们是由于受到后勤辎重的限制才使得他们难以发挥出来,但一旦纳入淮右(武宁)体系中,后勤保障无忧,其战斗力立即就会全面体现出来,当然这也还有一个过程,但这却是毫无疑问的。 洪葵、郎坤这些兖北武将是一方面,这边还有以驻扎在鲁桥、任城的蒋寿喜、贺子龙为首的兖南武将,他们和洪葵他们情况略有不同,洪葵、郎坤都属于不太受朱茂信任的,而蒋寿喜、贺子龙他们则是与朱茂关系尚可,只是没有被纳入最核心那个圈层罢了,他们的战斗力同样不弱。 兖北兖南两大小体系的武将官员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兖郓体系,这对于淮右(武宁)军来说意味着要消化融入这个体系,难度不小,而且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不可避免的会迎来一些矛盾冲突。 同样的情况也还存在与淮北体系,俞明真和卢启明两大小体系合成的淮北体系,一样规模巨大,旗下的武将官员也会在同时进入淮右(武宁)军中。 如此庞杂的一个大体系,要将各方的利益关系平衡下来,对于江烽来说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可以说,如果能够将这一难题处理好,淮右(武宁)军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期,而如果处理不好,也许就会成为拖累淮右(武宁)的巨大隐患。 再难,这些事情都要去做,而且还得要在不影响其他事务,比如海州收复战的情况下推进。 在八月十一朱茂率军离开瑕丘的当日,淮右左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十军、淮右右军第二军四个军在当夜就穿过了南部三县,第二日中午进入瑕丘。 其中柴永率领左十军更是越过龚丘直抵郓州东北角宿城,这里将是淮右与济州之间的交接点,而李桐率领的左五军则进驻兖州最东部紧邻郓州巨野泽的平陆县城,与柴永的左十军互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 也就是说在大梁和尚云溪部离开徐州军境内十多天后,甚至还在宋州境内尚未踏足曹州,淮右(武宁)方面就完成了对兖州的全面控制。 在淮右(武宁)军进军兖州的同时,对泰宁军各部的点验也有条不紊的展开。 这是淮右(武宁)对接受原泰宁军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可以保留军队,但是一要服从命令,二要清点清楚人员,不允许虚报人员。 这大概也是让泰宁军方面最为难受的一点,但是在这一点上没有条件可讲,如果不能接受这两条,江烽宁肯暂时不接受兖州,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来控制兖州。 当然,这个其他方式的含义很丰富,自然也可以让无数人浮想联翩。 最终泰宁诸军还是接受了这一条件,但他们也希望淮右(武宁)方面能够考虑到泰宁诸军因为遭遇了这两年困境,所以在兵员上缺额较多,言外之意还是希望淮右(武宁)方面能少撤编,尽可能保留他们原有的各军编制,只需要补充足够的兵员进去,就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江烽对这一点倒是没有太刻意的针对,在他看来,只要服从命令,而军队战斗力的确能够达得到要求,自己为什么要去刻意限制? 难道就因为担心原来泰宁军各部力量太大,挤压了原淮右军体系? 他还没有那么狭隘,如果是那样,反而会影响到整个淮右(武宁)军体系的融合,而且他也相信,以现在的形势,泰宁军各部应该看得清楚,谁更强大,跟着谁会更有前途。 “君上,押衙大人和梅大人他们回来了。”身后传来亲卫的脚步声。 “哦?那好,请九郎他们到节度使府中,我马上回去。” 此次点验是由王邈和梅况二人负责,因为涉及到泰宁诸军,情况异常复杂,泰宁军左右二十个军加牙军外,除开朱茂带走四个军,还有在郓州那边的两个军不知所踪联系不上,剩下的十五个军理论上人数应该达到三万七千五百人,但实际上由于战损、本身缺编以及后期兖州困难,大量士卒逃亡,这十五个军总计在册尚存的兵员淮右这边估计应该不足两万人,但具体多少,却需要进行实地点验之后才能作数。 这项工作极其繁重,而且点验之后就涉及到要进行整编重组,也就涉及到泰宁军各军头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其中免不了会有各种花巧手段使出来,这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且还有相当水准的牵头者以及一批忠贞可靠的人员前去进行点验。 江烽最终安排王邈和梅况来负责这项工作,而具体点验人员则主要是抽调大道学堂中的一批学员临时来负责,这帮学员忠诚度毋庸置疑,也不易被外人收买,有王邈和梅况两人坐镇,加上还从淮右观察使府中抽掉了几名经验丰富的干吏牵头,对兖南与兖北及沂州的泰宁军诸部进行点验。 王邈和梅况各带一半人分成两组来进行点验,花了半个月时间才算是勉强把这项工作完成。 江烽也一直在考虑下一步淮右(武宁)未来的格局体制该如何来调整。 以淮水划界,实际上自己的统治区域已经分成了两块,淮水以北的徐州、泗州、海州、兖州、沂州,已经未来可能纳入的郓州,这六个州未来将会是以武宁节度使这个头衔来进行管理,而以寿州、庐州、浍州、濠州、光州乃至以后可能纳入的舒州、和州,甚至更远一些可能纳入的滁州,这八个州,将会是以淮右节度使来统辖。 政区这一块可以县、州、节度使这个格局来进行,甚至两个节度使府可以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来进行,但是涉及到军队却需要好好考虑。 以淮北军和泰宁军为基础的武宁军当然会重建起来,但这种完全以地域和原来的传统沿袭为格局的建军模式也有很多弊端。 江烽考虑会以这种主要脉络来建军,但是却不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来,否则这种界限分明的机制很不利于日后的战争,看看大梁和淮北的这种情形,就能知晓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