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惶恐,当不得陛下谬赞。”
苏大为一脸诚恳的行礼道。
这一下,李治反而被气乐了。
“朕那是夸你吗?你这……恬不知耻。”
李治怎么会不知道,苏大为这是故意的,故意摆出一副唾面自干的样子,反正李治不论说什么,就是一句谢陛下夸奖。
李治实在是对苏大为这副模样给弄得没脾气。
发火?
气大伤身,哪有那么多火。
何况他生气,倒有大半是装给人看的。
殿中的许敬宗等人,向苏大为投来的目光,倒颇有几分复杂之意。
说这苏大为少智吧,他这心态是当真好。
多少人在李治一瞪眼之下,心态就崩了,丑态百出。
苏大为这二皮脸和唾面自干的本事,倒颇有几分程咬金的浑不吝,装疯卖傻,假痴不颠的,让人火没处发。
“东台侍郎,你与苏大为说说,朕为何要按住那些军士的封赏,朕是否是刻薄寡恩之人?”
郝处俊本来还在嘴角带笑,被李治一点,脸色微变,嘴角抽搐了一下。
心知自己方才替苏大为说话,没逃出李治的眼睛。
这解释陛下对府兵的政令,可不是轻松的活啊。
说得好,无功。
说得不好,只怕还会惹陛下动怒,甚至被抓到把柄。
不过已经被李治点名,他也无法托脱。
能走到这个位置的,都不乏智慧。
郝处俊站出列,先向李治行礼,然后轻轻咳嗽一声,这位五十多岁的老者,轻轻抖了抖衣袖,向苏大为道:“苏少卿之前在百济,久在军阵,所见所闻,自然都是军士们的难处,可你不知道……陛下和朝廷的难处。”
“愿闻其详。”
苏大为向郝处俊拱手,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不管有理没理,硬着头皮也要把这事掰扯清楚。
弄清楚李治对唐军赏赐苛刻的之所以然,对自己,和军中的袍泽也有个交代。
若能稍稍改变李治的主意,能稍微厚待一些兵卒,那便是善莫大焉。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前侍中许圉师外甥。
早年失去父亲,知礼能让? 好读《汉书》。
是贞观年间的进士,得吏部尚书高士廉看中,授著作佐郎? 袭封甑山县公,人称为郝甑山。
李治即位后? 迁吏部侍郎。
辅佐李勣讨灭高句丽有功,拜东台侍郎。
也就是说? 郝处俊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官? 他多少是知兵的。
在李勣征高句丽的时候,他担任的便是后勤调度之工作? 熟悉府兵和大唐兵部、吏部情况。
因此李治点他出来向苏大为说明? 眼光还是挺有一套的。
这也是李治的本事? 会用人。
“苏少卿先前说到兵卒的赏赐问题,那苏少卿知道现在我大唐有多少兵吗?”
“这……”
苏大为犹豫了一下:“只知有几十万兵卒,具体的人数我……不知。”
郝处俊点点头,接着道:“我大唐以府兵为主? 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军,以及不脱产的地方团练? 苏少卿可知?”
苏大为:“……”
知道个屁。
府兵他是知道,禁军就是左右领左右府,知道一点。
边军……
嗯,应该有吧。
至于其它所谓兵募? 团练,他就有些懵逼了。
“就说府兵制本身,苏少卿应该清楚,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所,每所按上中下三等,为千二百人,至八百人不等。
若按均数算,全国大致有兵员六十三万。
这里还不算许多配套的机构,和后勤辅兵。
若全数算上,只怕数字还要翻上一翻。
而要提供这些折冲府的辅助和军事储备,全国同时将有数百万人,投入军事。
我大唐如今人口近一千七百万,以户部和兵部计,若保持府兵的满员,全国上下,将有三百余万人,要投入脱产备战。
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听到这里,苏大为脸都绿了。
按人口比例,也就是大约六分之一的国民,要投入军事机构,而且是高强度的备战。
就算大唐府兵是采取轮换制,常年也保持一半的人在役。
那也是上百万人,脱产为军事服务。
随时有战事,随时就得上战场。
还不算战损减员那些后续的事。
这对农耕时代,任何大帝国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沉受的包袱。
是,大唐富庶,万国来朝。
可再富,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苏大为明白,郝处俊这是在以列数字的方式,提醒自己,大唐如今无法再保持开国时的重赏厚赐。
“陛下,东台侍郎,道理我都懂,我相信军中的袍泽也都明白朝廷的难处,可是有些事,我以为不光是钱财,比如对兵卒的荣誉,对伤残病死后的抚恤,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很复杂,苏少卿,你看到的,只是兵卒待遇,但朝廷要考虑的,是万世之法,是长久。”
郝处俊轻叹一声:“之前我负责后勤调度,支援英国公征高句丽,所以看到许多,有些事,并非你想像的那样简单。
如果按过去的方略,先不说哪有那么多田地可封赏,就说战后的抚恤,你知道为数万人的抚恤,又需要动员多少人力物力吗?”
郝处俊双眼凝视着苏大为:“我算过,若一战有五千人的损伤,为其后事和家人抚恤,安抚,需费钱粮将是募兵的数倍,负责此事的官员,需要两百人左右。而此后至少十年,都需要占用朝廷大量精力去完成这些工作。”
停了一停,待苏大为消化后,接着道:“如今的朝廷,无力做到尽数安抚,若不能一碗水端平,不若全数作罢,只发抚恤钱,其余不论。”
这话,听着就有些冷血了。
意思很简单,大唐朝廷如今没有那么多钱和人手,去常年累月做这种没有“回报”的事。
苏大为心绪一时难平。
他深吸了口气道:“并不是没有好处,将士在前面杀敌,都希望能得到奖赏,无后顾之忧,如此才能奋勇。
东台侍郎说朝廷的难处,我理解。
但太宗时是如何办到的?”
“时移世易,太宗时,我们还有足够的田亩,战事也不如现在频繁,而且一战灭东突厥后,缴获颇丰,且数年可以休养生息。”
这话说得有些隐晦,但苏大为还是听懂了。
首先太宗时,天下还有无主之田。
但是现在,基本能分的田,都分完了。
在大唐境内膏腴之地,是找不到良田可赏赐给军功贵族了。
至于偏僻角落,你说有没有田,那肯定是有。
但苏大为不至于傻到提这种问题。
换任何时代,大城市的房子,和十八线农村的破土坯房,价值天差地别。
就唐代的生产力,给赐了犄角旮旯的地,也没人会去种。
而且郝处俊之前的话说明了,与其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令基层生出攀比和怨望。
不如一刀切了,大家都没有,也就无话可说了。
再则,太宗李世民时期,灭掉东突厥,属于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有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
但是到了李治朝,大唐四面扩张,也四面轮战,府兵无日不战,永无休止。
作战环境和强度不一样。
不像以前,能抢到那么丰厚的战争红利。
四周的敌人,富庶的,已经被大唐胖揍和搜刮过一轮了。
以前大唐的钱,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现在四周人口不是穷,就是大唐的蕃属,这种战争财越来越难挣了。
而且随着帝国摊子铺得越大,就越显现出边际效应。
各项开支成本,呈几何数的上升。
一句话,以前打仗是赚钱的。
现在打仗是赔钱的。
钱不够用,人手也不足,那就只能因陋就简。
什么府兵荣耀,抚恤慰问,现在统统从简。
站在国家得层面,这种做法,足够无情,但是很实用。
国家的钱和资源总是有限的。
另一头多了,这边就得少一点。
再说太宗朝时朝廷简仆,太宗带头提倡节俭。
到了如今李治朝,大明宫立起来了,大唐长安,万国来朝。
你要它节俭,它也回不去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看着苏大为站在那里默默无语的样子,郝处俊又加了一记暴击。
“我再说一件事。”
郝处俊轻咳一声,老眼微微眯起,轻拈胡须道:“以前府兵之所以百战无悔,皆因为立在均田之上,如今一来大唐已无那么多良田可赏,二来,当年的那些兵卒,还是兵卒吗?”
“此言何意?”
苏大为微微一愣,然后反应过来:“当年的兵卒,现在应该都有田产。”
“是啊,当年开国的府兵,都已经是军功贵族,他们的后人,还能如开国时,那样奋勇杀敌吗?”
郝处俊及身边的上官仪、许敬宗对视了一下眼神,大家眼中都有一丝无奈。
“其实纵观史书,开国都是武德最盛之时,皆因历经战乱,剩下的必是青壮,都要挣扎求存,或者挣一份前程。
但国家安定下来后,这些人,有能者,都封公侯,成为贵族。
在一二代后,哪怕再如何厚赏,也做不到开国那样精锐。
战力每况愈下。”
苏大为终于认同的点点头:“东台侍郎说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