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部署在两淮地区的屯驻大军,一共有近十三万人。
这十三万兵马,分布在各个州府。
此番朝廷从三衙抽调了禁军约五万人,分别进入淮东和淮西。
不过,这些禁军进入淮东地区的更多一些。
因为淮西地区有从建康都统司调来的两万兵马作为补充。
如此算来,如今分布在两淮战场上的宋军,总兵力约有二十万。
金国方面,排布在南线,专门针对宋国边区的军队有十一万人。
但是,宋金两国的军事制度是有区别的,比如对于兵员的统计。
宋国一向是把参与战役的后勤杂兵也计算在内的,而金国方面只统计正规军。
像之前引诱陆天明部进入包围圈的那支射粮军,根本就不在金国的统计序列之中。
所以实际上,宋金两国如今排布在两淮战场上的总兵力是相近的。
但是宋国此战的目的是击退金兵,夺回失陷的城池,因此采取了分攻各处,各个击破的策略。
而金军从一开始攻陷这些城池,其目的就是为了歼灭宋国精锐部队的有生力量。
所以,当宋军中计分兵,先头精锐又中伏之后,两淮战场上的金军便纷纷放弃了他们已经攻陷的城池,向灵壁地区大转移。
他们分工明确,有负责阻击宋国援军的、有驰援灵壁战场的、有袭扰宋军后阵的……
那些不计入金国兵力统计的签军,在破坏桥梁和道路,迟滞宋军救援速度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当李显忠的传令兵抵达各个部队,金兵的意图就已经明确,整个战场开始侧向灵壁。
一时间,两淮战场上的宋金两国军队,围绕着灵壁杀的难解难分。
楚州驻扎御前选锋军的统制彭五福,原本正在淮阴一带与小股金兵周旋。
得到李显忠的将令之后,他便开始向灵壁方向移动。
不过,他的行军速度并不快。
李显忠所率主力能被金兵包围,那么金兵出动的显然也是精锐主力。
救援部队谁先到达,谁就要第一个去承受金军的强大压力。
禁军和屯军分属不同系统,彭五福不想第一个抵达战场,替禁军扛下金军的这根狼牙棒。
老子一直戍守边疆,而你们禁军却在临安吃香的喝辣的,偏偏你们还拿着最好的待遇。
现在不该你们禁军多出把力么?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