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两情若是久长时
烟雨江南,古典婉约之美。
黛玉独坐窗前,凝视着院中池塘。
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支出碧波微漾的水面,昂扬在天水之间。
深红色的蜻蜓被她高洁的品性吸引而来,不住地在她周围盘旋,偶尔在她荷尖轻轻一点,为沉寂的池塘,添上些许生动与俏皮。
这是骤雨初晴的午后。
“姑娘。”
紫鹃走过来,轻轻唤了一声。
虽然她的声音颇具清丽优美之感,但还是在安静的空气中形成层层气浪,击向池塘的上空,惊飞了驻留此间的美丽的过客。
黛玉顿觉失了意趣,回头,不满的看了紫鹃一眼。
紫鹃却不知道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曾在意,只是从怀中掏出一封精美的信。
未及说话,就见黛玉一双如碧玉清泉般清冽的眼眸瞬间绽放出明亮的光彩,目光,一动不动的停留在她手中的信封之上。
紫鹃一笑:“这是琏二爷让李灵姑娘送进来的。”
黛玉点头,连忙接过来,眼光飞速的扫了一眼信封上熟悉的字体:林妹妹台启。
心中一喜,然后便又翻转过来。
果不其然,背面右上方也有两行竖着的小字:
“今天有没有哭?
若是有,就罚你明天才能打开来看。”
亲昵的语言,熟悉的口吻,都令黛玉心头忍不住一颤,抬头偷瞄了紫鹃一眼。
紫鹃笑道:“放心吧姑娘,今天你没有哭过,可以打开来看了。”
语气戏谑。
黛玉顿时脸红。
紫鹃这个小偷,竟然真的已经偷看过上面的话了。
若是紫鹃知道她的心思,估计要哭。
你们那样明显的两行字写在外面,叫旁人想不看见都难啊
“你怎么还不走。”
黛玉终于开口了,一出口就是撵人。
紫鹃见她害羞,笑了笑,转身去收拾屋里的东西去了。
黛玉这才能够沉下心来,转身对着外面,深吸一口气,开始动手开启信封。
只是似乎她太过于娇弱,又或许太过于小心翼翼,并不牢固的信封口,她也撕了良久。
然后将撕下来的呈规整条状的信封口放在旁边,又怕被风吹走,故用一本书轻轻压住一角,然后才将目光重新投放进信封之内。
透过开启的信封,可以看见,里面是淡蓝色的信笺。
黛玉终于舍得伸手把它拿出来,展开,一字一句的开始浏览上面的文字。
这是贾宝离京之前给黛玉写的信,扬州离京城数千里之遥,故而今日才抵达。
信中也没有特别交代的事,不过都是荣国府中发生的一些小事,间或有对她及她父亲的慰问关心。
然后又提及他最近得了一份差事,需要离开家中,可能接下来几个月都没办法再为她写信,让她不要忧心。
至于具体是什么事,贾宝玉没在信中写明,因为她知道,黛玉一向不太关心那些事。写了,反而让她担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嗬嗬,二爷这写的什么意思啊?”
紫鹃忽然的声音,惊回了黛玉。
然后黛玉才发现,不知何时,紫鹃已经站到了她的身边,正一本正经的伸着脖子往信上瞧呢。
“呀,紫娟,你真是太过分了!”
黛玉猛然站起来,用空闲那只手,疾风暴雨般捶了紫娟两下。
“呵呵,姑娘,我错了。
我这还不是看你愣愣的在这里发呆,心中好奇才忍不住瞄了一眼……”
紫娟连忙求饶。
“真的就看了一眼?”
“真的就看了一眼。”
黛玉依旧瞪着自己这个不老实的丫鬟,良久,终究还是放过了她。
重新坐下,将之前压在书下的信封口,合着信笺,一起装进了信封之内。
本想像往常一样交给紫娟帮她收好,但是鉴于紫娟今天十分恶劣的表现,她决定自己行动。
站起来,走到自己的书桌之前,打开下面的一个抽屉,取出一个匣子,揭开。
里面几乎都是同样的信封,目测已经有七八份之多。
警惕的看了紫娟一眼,黛玉将手里的这一封也放进去压好,合上匣子,重新放进抽屉里。
紫娟看着自家小姐那防贼一样的表情,有些忍俊不禁。
姑娘这是被二爷逗的多了,身上也不免沾上了一些二爷的搞笑古怪个性了吧。
姑娘你的一切都是我在打点,真要偷看,姑娘你这样也防不住不是?
不过这些也都是笑闹而已,其实黛玉对她,是没有戒心的,否则,她也不敢真的去瞧黛玉信上的内容。
因为她知道,黛玉不会真的为此心生芥蒂。
为此“打骂”她,不过都是因为少女的羞怯罢了。
事实上,她都不用看信,只看黛玉脸上的神色,她都能猜到信中大致的内容。
她撞见贾宝玉和黛玉说话打闹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对于二人之间说话的口吻,也早就一清二楚。
甚至好几次,要不是她出言相“助”,单纯的姑娘,只怕便宜都要被二爷占光了……
“父亲这会儿该醒了,我们去瞧瞧他。”
黛玉走过来,如此说道。
紫娟便给她整理了一下妆容钗饰。
然后紫娟便发现,黛玉整个人,看起来似乎都要比前几日轻松多了。
她并不觉得奇怪,每次收到贾宝玉的信,黛玉的心情,都会放松许多……
……
山东,商陵县城内。
贾宝玉几乎日夜颠倒,忙着处理赈灾事项。
随着朝廷赈灾的大旗竖在商陵,整个黄河以北,几乎所有的流民,都在往这边聚集。
一个月来,总数量已经快要逾越三万了。
三万流民,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也犹如一个不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炸上那么一下子。
因为,其中除了真正受灾,家业尽失,无家可归的灾民,还有多少混吃混喝地痞无赖混迹于其中,那些都是不可知的数字。
更遑论,其中若有居心叵测,煽动民心的暴民、反贼,这些,都是不得不防的事。
好在,谢鲸谢大老粗人虽然不大靠谱,但是手底下的兵倒个个雄姿英发,威风凛凛。
一千人的军队驻扎在县城内外,确实是一股强大的威慑。
因为人越来越多,单是商陵县城内的人手已经不够,贾宝玉又向附近的县城抽调了好几批人手,才将局面运转过来。
流民流民,失去依靠,无处容身的百姓,谓之流民。
既然是失去依靠的人,单纯的用粮食赈济,显然是一个无底洞,贾宝玉已经联合各地的州县,开始就近安置部分灾民。
另外,又日夜兼程,令斥候巡探山东,将那些洪水已去,预估风险不大了的地方的灾民,发放一定数量的粮食,遣他们返乡安置。
不过靠这些手段安置的流民数量,实在不多。
一则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的灾民们心有余悸,不太敢回去。二则,待在赈济棚里,环境虽然差一些,但是一日两餐,不劳而获的日子,也令许多人恋栈不去……
人性如此,无关卑劣。
针对这些人,贾宝玉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手段。
叶数百里奔波而回,给贾宝玉带来了好消息。
工部尚书杜安樘,亲自带领工部大批能工巧匠与官兵,已经驻扎在山东境内,黄河上游缺口处,开始规划治水。
治水不比治灾,一个是治本,一个是治标,所以朝廷给与的人力物力支持根本不一样。
“已经打听了清楚了,大司空和部内诸位大人已经计议出结果,决定对黄河再次进行改道,朝廷为此批给的治水经费是两百八十万两!”
叶气喘吁吁的说道。
他刚回商陵,就来找贾宝玉,并没有得到休息的时间。
贾宝玉顿时神色一喜:“你可向杜大人提及我们的想法?”
“说了,杜大人言,若用灾民修建大坝、开凿新渠,如此一来虽然能省下很多人力物力,但是问题同样很多,且兹事体大,还需要向内阁诸位大人请示过后,才能给咱们回复。
不过,子衡你写的那份奏疏杜大人已经看过了,杜大人还赞扬子衡你的方案可行度很高,言他会将此奏疏以六百里加急送至京城,请陛下及朝廷诸公决断。
另外还有一事,令尊贾大人也到了山东。”
贾政也来了?
不过一想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在工部也属于中高阶官员,面对治黄河水患这样的大事,他随行也是情理当中的事。
只是如此一来,家中建造园子的事,只怕会有更加多的问题
将这些小事暂且抛开,贾宝玉认为,只要能够和工部那边搭上联系,从数量庞大的流民当中选出那些身强力壮的去修筑河堤工事,可谓是一举数得。
首先,就是流民数量大肆减少。
其次,无偿赈济和有偿赈济,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只要让那些有力气的人知道,再想要受到朝廷的赈济,就需要帮助朝廷开河渠,筑河堤,那些混在其中骗吃骗喝的人,立马就会被逼走一大半。
剩下的,才是真的灾民。
对于真正的灾民,去做活,不但能活命,还能赚得一定的银钱,这也是一件好事。
再则,把流民当中的青壮剔除出来,那流民们寻衅闹事的机会,就大大的降低了。
老弱妇孺,是闹不成事的。
最后,朝廷还能减少一大笔开支去征招民工。
如此四方有益的方案,朝廷没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