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后,孙权承掌江东。位子未坐稳,周瑜已从豫章郡鄱阳湖提兵回到吴郡。
孙权心中大定,对左右道:“公瑾既回,我心自安。”
君臣相见,一番叙谈方知,周瑜正于鄱阳湖日夜操练水军。闻孙策被刺重伤,连忙赶回。快到吴郡时,突闻孙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
待周瑜哭拜过孙策灵柩。吴太夫人以孙策遗嘱之语相告。
周瑜于灵前起誓道:“我与伯符名为君臣,实为兄弟,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
少顷,周瑜入内,行臣下之礼仪,拜见孙权。
孙权问道:“我今承父兄基业,心下惶惶不安,不知将以何策守之,还请公瑾教我。”
周瑜直言道:“自古以来,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伯符性如烈火,江东大族多有恨怨,表面虚以委蛇,其下暗流涌动。”
“为今之计,当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先稳定江东局势,再做图谋。”
孙权颌首道:“先兄临终前曾言: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全赖公瑾决。”
周瑜连连摆手道:“子布乃是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辅佐将军,兴江东三世之基业。”
孙权大奇,“哦,不知公瑾举荐者为谁?”
孙策在时,麾下猛将一大堆,智谋之士却极少,这从平庸如张昭都能成为江东文官之首,就可见一斑。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孙策重武轻文;二是江东名士皆不愿投靠。
这个内情,孙权是知道的。
故而,听闻周瑜此时推荐人才,心下甚为好奇。
周瑜道:“此人乃是鲁肃鲁子敬,临淮东川人,胸有韬略,腹藏机谋。”
“其家极富,常有散财济贫之举。当年我为居巢长之时,率数百人过临淮,因军中缺粮,听闻鲁肃家有两囷米,便往求粮。鲁肃当即指其中一囷相赠,极其慷慨。”
“其性忠厚,平生好击剑骑射,现寓居曲阿。其友刘子扬约彼往巢湖共投郑宝,鲁肃尚在踌躇观望。今主公可速召请之。”
孙权大喜,“一事不烦二主,还请公瑾辛苦一趟吧。”
周瑜遂亲往曲阿,请来鲁肃。
之前,周瑜没有向孙策举荐鲁肃,就是考虑到孙策的性格,鲁肃必不会被重用,故而也就压了一手,打算晚几年再说。
没想到孙策突然身死。
鲁肃随周瑜来到吴郡,见过孙权。与之高谈阔论,终日不倦。
周瑜自回鄱阳湖练兵不提。
孙权见鲁肃无论是文韬武略、内政军务,或是胸襟气度、眼界见识,都远超于张昭。
对比之下,发觉鲁肃犹如皓月之明,张昭乃是萤火之光。
顿时就觉得张昭不香了,逐渐疏远了他。
之后,孙权每日留鲁肃在府上谈论国家大事。
这一日,众官散去后,孙权留鲁肃共饮,夜里同榻抵足而卧,半夜时分,孙权辗转无眠,问鲁肃道:
“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我承父兄余业,常思重任在肩,子敬可有良策教我?”
同样的问题,孙权不但问过周瑜,也问过张昭。
他深知“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的道理。是以,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人,从中挑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货比三家,才知道哪家的货最好。
这是他从小就展现出来的品性,稳重谨慎。
当时周瑜的答复是:“多纳良才,施行仁政,消除世家偏见,整合江东之力,而后再图其他。”
这是个很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答复,孙权很满意。
而张昭的答复是:“向北厉兵秣马待天时、向南安抚民生守江东。”这类听起来很厉害,实则假大空的话,孙权一听就觉得不靠谱。
当时麾下没有鲁肃,孙权还能与张昭交讨一二。
鲁肃来了之后,但凡张昭一开口,孙权觉得自己就能提前猜出后者要说些什么。总之,必定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看似说了一堆建议,仔细一想,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榻上。
孙权斜卧于内,望着鲁肃,做出洗耳恭听状。
鲁肃思索片刻,说道:“时至今日,天下局势已经逐渐明朗。河北大势已成,大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袁射不可骤然消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有袁术阻隔,大将军一时鞭长莫及,应立即西进,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全据长江天险而守;然后建号于南,称帝于吴,以图天下;此乃高祖起家之道也。”
鲁肃给出的建议比周瑜的建议更加详尽。
比之张昭?
呵呵……
孙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身相谢。次日,又厚赠鲁肃。
鲁肃归吴之后,推荐了一人给孙权:此人姓顾,名雍,字元叹,乃中郎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严厉正大。
孙权任其为丞,行太守事。
不两日,鲁肃又推荐一人给孙权,此人博学多才,复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琊――南阳人。
孙权见过诸葛瑾,一番交谈,又是大喜,拜其为上宾。
诸葛瑾劝孙权勿学孙策与袁术为敌,且顺朝廷,然后乘便图荆州。
诸葛瑾的理由是,不管怎么说,大将军与袁术一北一南,地域相连,又是干兄弟,哥俩情义一直很不错。
若是去攻袁术,难以速胜不说,江东很有可能还会招致河北方面的报复。
战事一起,平白多生仇怨。
很划不来的……
还不如对袁术服个软,道个歉,再送一点金银财宝和美女,看在孙坚的旧情和孙策已经死了的份上,袁术必不会再纠结过往恩怨,不再为难江东。
孙权见鲁肃与诸葛瑾意见一致,便依其言,派遣使者携带厚礼,过江与袁术讲和。
却说袁术听闻孙策已死,便有了立即起兵下江南的想法。
主簿阎象进言道:“昔日孙坚为主公之盟友及下属,今乘丧而伐,绝非义举;恐为天下人嗤笑,况且有长江天堑阻隔,一时难图。不如与江东结之于好,南图刘表,而后顺江而下,鲸吞东吴之地,方为上策。”
袁术正为此事发愁,闻言心下犹豫,迟迟不决。
他麾下水军数量不多,本就不堪大用,拿江东没什么办法。
陈兵江北不退,只是因为狠话放出去了,不好收场,硬撑着面子。
正发愁间,见孙权派来使者。带来厚礼,态度甚为谦卑客气。
使者言语间,屡屡提及孙坚往日旧情。
袁术大喜,接过礼物后顺势下驴,收兵还归寿春。
两家罢兵言和。
这却不提。
其时程远志引千余亲兵,傲立于黄河南眫,视察兖、青、司三地民生恢复进度。
忽见有百姓有箪食壶浆来迎。
程远志见来者乃是数个老叟,须发尽白,便请至身前,问道:“老丈多少年岁?”
其中一最年长的老叟答道:“有近百岁了。”
程远志又道:“我此来只为观民生计,不想军士惊扰乡邻,心下甚为不安。”
老叟巍巍颤颤道:“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人殷馗善晓天文,夜宿于此,对老汉等言:黄星见于乾象,正照此间。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幽、燕,纵横于梁、沛之间、扫平中原、锋不可挡,今以年计之,正好五十年。”
“曹孟德重敛于民、嗜杀成性;吕布暴虐无度、寡恩薄情,此两人民皆深怨之。大将军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兖州两战,不费吹灰之力破曹操于陈留,复天下于兖徐两州,正应当时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
“今献上浊酒一樽,感念大将军于民恩德。”
“……”
程远志接过酒樽,笑道:“老丈,殷馗当初真有此言?”
当头老叟神态微急,理直气壮道:“老汉年近百岁,此生未曾妄言一句!”
其余老叟也都纷纷附和,表示打头老叟说的属实,确实是一生不曾说过一句假话。
是吗?我听到的版本可不是这个!
程远志思维发散,自己来到大汉才十六、七年,殷馗五十年前就能看穿天下局势了?
无非就是梁、沛之地位于中原腹地紧要位置,任何一个想称霸天下的人,都得先征服此间。
五十年前又正是桓帝刘志当政(146年―167年)时期,刘志的昏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殷馗据此推测出不久后会天下大乱,也不算太难的事。
一生未曾妄言一句?
撒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撒谎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实,连在一起就是假话,却能让人深信不疑。
心下虽作此想,嘴上却上不好与一群百岁老人计较。
程远志哈哈一笑,“便以此酒感念黄天厚土养育之恩。”
遂将杯中酒尽情倾洒于地。
随后,赏赐金币、锦绢于众老叟,打发他们离开。
喜欢三国之开局程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