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215年),天下局势格外平静。
刘备从汉中退兵后,并未立即东征,而是在默默积蓄实力。
相比之下,孙权就显得志得意满。晋位岭南候,坐拥三洲之地,带甲之士四十万。
程远志的局面比孙权更好一些,称魏王,定都邺城,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三子皆为列侯。
这其实已经和皇帝相差无几了。
虽然四百年前,刘邦曾斩白马发誓“非刘氏不能为王”。但时过境迁,如今汉室倾颓至此,已经没人把刘邦这句话放在心上。
魏王的地位比刘姓诸侯王更加尊贵,加九锡与汉天子等同,就连祭祀自己的祖先,所采用的也是天子之礼。
所有人都希望魏王(程远志)能够当上皇帝,他们也好成为开国元勋,名垂青史。
就连孙权也都上表臣服,整个天下,不服魏国统治的地方就只剩下益州刘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称帝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河北众文武都认为,魏王理应该顺天应人,进位称帝,立即开启一段比大汉帝国更加辉煌的时代。
有鉴于此,群臣轮番上书,请程远志更进一步。
虽然此前程远志就表态过“若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但众臣都觉得:彼时不同此时,此时称帝正合时宜。
彼时程远志刚进位为王,国策未立,人心未定,孙权未“降”。此时天下局势已经明朗,这几年来,北方民众逐渐接受了魏国比大汉更好的事实,加之孙权上表称臣,天下眼看即将一统,登基为帝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但程远志思虑再三,觉得天下局势还远没到可以躺平的程度。最终还是将此事给压了下去。
这令速该很是纳闷。
这一日,见程远志又压下了一批劝进的奏折,速该忍不住问道:
“大帅,这些奏折上说,周公德高,周文王至仁,却不足以令魏王效仿。这周公周文王到底是何人?这人又称公又为王的,他为啥就不称帝呢?”
速该会有此问并不奇怪,他是山野出身,十二岁之前不识字,虽然后来日子变好,因此恶补了一些历史知识,却也只是知道秦朝及之后的历史,秦之前的历史,他还没学到。
程远志摇头笑道:“你有所不知,这周文王和周公虽然都姓周,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