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一笑,在马上拱手道:“恭喜杨使大功告成,使大宋与天启结盟。”
杨宪眉头微皱,心里有些不痛快,刘福通这么快就把结盟的消息告诉朱元璋了吗?他草草还礼,语中带些讥讽,道:“府主与丞相心意相同,共击鞑子才是举事的初心,都元帅说对吗?”
“正是!”朱元璋答应着,笑容稍稍收敛,指向三里外的兵营,道:“我在兵营中已经准备好了宴席,滁州穷乡僻野,不似应天府繁华,请杨使不要推辞。”
杨宪看这四周不会有合适借宿的地方,想到大宋与天启结盟,朱元璋也算不上是死敌了,点头答应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两人并肩南行。
朱元璋赞叹杨宪:“丞相肃清朝政后,我们这些带兵的将军才知道有力往哪里使。杨使去昌邑县城,坚定了丞相的心意啊。”他夸杨宪,也在变相为自己先前偷袭芜湖脱罪。杜遵道是个死人,所有的过错都可以他身上推。
想起亳州城兵变那一幕幕,皇城前杜遵道血淋淋的人头,杨宪头脑清醒,摇头否认道:“我只是天启的使者,岂能影响刘丞相。”
两人一路说些亳州城兵变时的情形。
朱元璋虽然当时人不在亳州,但说起亳州城中中种种,如亲眼见到一般,令杨宪暗自称奇。
“是徐达往滁州秘密传递的消息吗?”杨宪禁不住扭头扫了一眼跟在朱元璋身后的寡言将军,心里很不信徐达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寡言的人很难描述那么生动的场景。
众人走到兵营门口时,他已对朱元璋刮目相看,此人绝对不简单。
来之前,他把朱元璋项上人头作为出使的目标之一。如果能把朱元璋的人头带回去,在府主和夫人眼里,绝代是天大的功劳,比那些在战场杀敌的将军们毫不逊色。但刘福通坚决的态度,让他明白了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放弃了。
兵营门口站了一个中年文士,仪态方正,留着一缕长须,很有名士风度。
朱元璋跳下马,指着那人给杨宪引荐:“这是李善长,我军中谋士。”
李善长连忙上前行礼。
杨宪在天启中官职不大,但出使代表的是郑晟,所到之处都很受尊重。
众人寒暄几句,李善长向朱元璋禀告道:“酒宴已经准备好了。”
朱元璋点点头,向杨宪示意:“几杯薄酒,为杨使庆功,也贺大宋与天启结盟。”
出使以来,杨宪一直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