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王基要的就是这么一个结果,他率兵在楼烦打阻击,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地拖延时间,毕竟匈奴人兵多势多,王基根本就没有战胜的可能,能多拖一日便算一日,只要并州军的主力回援之后,他还怕个鸟?
所以匈奴人将攻势放缓,对于王基来说是极为有利的,看来这滚木的巨大杀伤力,还是让匈奴人忌惮不已,刘渊派少数的人马零星地发起进攻,希望借此将并州军储备的滚木给消耗掉,可惜他们不知道,王基在阵地的后面,可是储备了不少的木头的,反正这玩意儿就地取材,也不费什么力气,就算是用光了,王基也可以派人临时去砍伐一些回来,背倚着这座大山,这木材资源,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别说是守个三五日,就算是守个一年半载的,恐怕都消耗不尽。
刘渊等滚木用光了再进攻,恐怕他是打错了如意算盘的。
王基盘算着,曹亮虽然远在冀州黎阳,但是接到急报之后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派兵回援并州的,按王基的估算,最多也就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援兵就会赶回晋阳,现在距离半个月,只有一半的时间了,只要自己在楼烦坚守七八天的时间,就万事大吉了。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坚守七八天,王基还是有着十足信心的。
……………………………………………………………………
牵弘奉令之后,第一时间就率左卫营赶赴离石,率先地投入到了进攻之中。
左卫营到达离石城下的时候,已经是临近黄昏了,按理说这个时候左卫营应当扎营安寨,等到天明之后,再发起进攻。
但牵弘等不及,因为他知道,离石城的得失,是能不能将匈奴人围堵在并州境内的重要一环,如果自己率兵在离石城外驻扎,那不就等于是告诉匈奴人,并州军的作战意图了吗,离石的守军,也会在第一时间就通知刘渊的,一旦让刘渊回师离石,就完全打乱了曹亮的作战布署,所以牵弘不能等,不能给匈奴人任何反应的时间,到达了离石城下的时候,牵弘便立刻下达了攻城的命令,就算是挑灯夜战,也要在今晚拿下离石城。
新任的左卫将军耿彪以前是左卫军的前军校尉,是牵弘的得力部将,牵弘此时命令一下,耿彪立刻亲率军队,向离石城发起了攻击。
匈奴人留守离石的军队原本就不是什么精锐的兵马,由于身处后方,刘渊也不会担心离石受到攻击,所以他只留了几千老弱残兵,他们的任务也只是来搬运尸体的。
匈奴人杀得人太多了,这些尸体又不能在城里就地掩埋,必须要拖到城外去,挖一个万人大坑,才能把他们给埋下去。
这些匈奴兵干活了累了一天,到了黄昏的时候,好不容易才能歇下来,可没等他们喘口气呢,就听到了城外杀声四起,惊得这些人是面如土色,急忙地赶上城头来查看,竟发现满山遍野都是并州军的人马,匈奴兵顿时石化了。
这些并州军是打哪儿冒出来的?不是说他们的单于刘渊已经率军前往晋阳了吗,怎么还会有并州军杀到他们的背后呢?
耿彪率领左卫营杀到了城下,二话不说,立刻下令部下的军队架起云梯进行攻城。
牵弘并没有使用投石车的打算,根据先前所掌握的情况,离石城里不过只有两千多的匈奴兵,而左卫营可是有着一万五千人,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左卫营如果还需要使用投石车的话,那简直就是杀鸡用上了牛刀。
而现在并州军需要的是速战速决,以最快的速度搞定离石城,而投石车光是伺弄就得好长时间,所以在这种情况,用投石车还不如不用呢。
近百架的云梯飞快地竖了起来,数之不尽的并州兵顺着云梯往上攀爬,虽然也遭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抵抗,但是这种抵抗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离石城原本是由并州军来守的,匈奴人攻城的时候,几乎破坏了城头上所有的防御设施,当时匈奴人只恨破坏的不够彻底,所以离石城的城防体系,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瘫痪的状态。
匈奴人进城之后,只顾得上进行大屠杀和大劫掠,杀光城里的所有人口,抢尽城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至于重建重修城防设施,完全不在匈奴人的考虑范围。
刘渊之所以留下二千人来守城,其实主要还是干苦力的,用他们来掩埋城内堆集如山的尸体,至于守城的事,似乎并不在考虑的范围,大概刘渊也觉得离石城不会再受到并州军的反攻了。
所以在左卫营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些匈奴兵根本就猝不及防,许多人甚至都没有赶到城墙上,即使赶到城墙上的匈奴兵,也没有来得及去携带弓箭等武器,只能是望着城下如蝗似蚁的并州军干瞪眼。
这是一场让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准备的战斗,甚至于许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呢,并州军就已经攻上了城头。
这个时候,匈奴人才如梦初醒,和并州军在城头上展开了激战,但是兵力上悬殊的对比,让匈奴人根本就不可能是并州军的对手,并州军有如砍瓜切菜一般,将城上的匈奴人给斩杀干净,并顺势打开了城门,让更多的并州军涌入到了城中。
城墙的防线一旦被攻破,接下来的战斗就变得没有任何的意义了,并州军杀到了城内,匈奴人难以抵抗和招架,只能是纷纷地投降,整个战斗也不过只是持续了一个多时辰而已,左卫营已经完全将离石城控制了下来。
这个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并州军入城之后,便燃起了熊熊的火把,将离石城照得有如白昼一般。
城内还有许多来不及运走的汉人百姓的尸体,当并州军士兵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不禁是义愤填膺,怒火冲天。
喜欢最后的三国2兴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