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的投石车,攻击石砌或砖垒的城墙或许会费一些力气,但持续不断的攻击之下,那怕是再坚固的城池也是难以抵御的,更别说像味县这样用夯土所制的城墙了,几乎是一石下去就是一个大坑,上百辆投石车一轮齐射过后,味县的城墙就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了。
蛮军们不禁是兴奋不已,如果靠他们蚁附攻城的话,那蛮军的伤亡就会很大,现在魏军利用投石车来攻击,他们只需要等着城墙的倒塌,这样的话,攻城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
霍弋看到魏军使用投石车之后,脸色陡然一变,本来他还指望着蜀军能坚持半个月呢,现在看来,恐怕连两天也坚持不下去了,味县的外城墙,根本就无法抵御住魏军投石车这样的狂轰滥砸,一旦城墙倒塌,魏军就如入无人之境,蜀军的防守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魏军在第一次进攻味县的时候并没有使用投石车,所以霍弋也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想,但没想到魏军第二次进攻的时候,居然带来了投石车,这无疑是一种灾难性的打击。
由于魏军的投石车远在护城河之外,蜀军的弓箭根本就射不了那么远,而出城的话,看看城下黑压压的魏军,霍弋断然地打消了出击的念头。
此刻只要出城,那就跟送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但坚守城墙也变得希望渺茫,霍弋站在城头之上,也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一颗颗的石弹飞了过来,一种无能为力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很快地,霍弋就连城头上也呆不住了,魏军投石车的攻击密度越来越大,石弹如冰雹一般落下,攻击范围可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城墙,甚至有的石弹都会落到城里,对城内的房屋造成了破坏。
为了避免出现无谓的伤亡,霍弋只能是下令守城的蜀军撤离到城下去,只留下一少部分蜀兵充当观察哨。
每一枚石弹撞击城墙时都会发出轰然巨响之声,尘土飞扬,碎屑横飞,城墙摇摇晃晃。
虽然蜀军在建造味县外城的时候,都是煞费苦心的,但本身夯土的城墙坚固程度就要比石砖城墙差得多,先天的这种缺陷可不是人力能弥补过来的,那怕味县的城墙修得比普通的城墙要高要厚,但同样也是无法抵挡得住投石车的凌厉攻势。
魏军的投石车在连续不断地攻击了一个时辰之后,味县的外城墙终于是不堪重负,轰然倒塌。
倒塌的城墙至少也有几十丈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在城外护城河外守候已久的蛮兵都情不自禁地欢呼了起来。
在投石车攻击的同时,蛮兵们早已经完成了对护城河的填埋,到城下早已经是一片坦途了。
由于投石车的攻击作用,城上几乎已经没有几个蜀军在守城了,所以蛮兵在填埋护城河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的阻击,也无需像魏军第一次攻打味县时那样,还得使用盾牌阵来保护步兵填河作业。
这次蛮兵填河简直就是轻松无比,每一名蛮兵扛着一只沙袋,一口气地冲到了护城河边,本来就没有清理干净的护城河被几万人这么一搞,用不了半个时辰的时间,护城河就完全地被填平了。
城墙倒塌之后,蛮兵们在孟栎、孟柯、孟樟等人的带领下,排山倒海似地向味县城冲去,报仇心切的蛮兵个个杀红了眼,嗷嗷叫着,气势汹汹地扑了上去,从缺口处杀入到了味县城内。
不过蛮兵入城之后才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遭遇到强力的抵抗,守城的蜀军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蛮兵们原本准备入城之后,与蜀军痛痛快快地厮杀一场呢,结果发现一拳居然打在了空气上,差点没把他们的腰给闪了。
蛮兵本来是准备杀人泄愤的,但没想到蜀兵完全不给他们机会,蛮兵们入城搜索了半天,城内全是迷宫的一般的街道,却看不到蜀兵的半个人影,这不禁让蛮兵们是纳闷不已,一肚子的怨气也无处发泄。
“去内城!”孟栎是来过味县的,知道味县除了有外城之外,还有一座内城,所以孟栎一看到蜀军消失不见,首先便想到了他们既然放弃了外城,那肯定是躲到了内城之中,于是孟栎即刻下令,蛮兵全力去攻打内城。
得到了命令之后,蛮兵也就不再像是无头苍蝇那样到处乱撞了,蜂拥地向内城涌去。
尽管内外城之间有一条主干道可以通行,但蜀军在道路上设置了许多的路障,蛮兵需要先清除掉这些路障,才能抵达内城。
而且就算是主干道,宽度也只能让两辆马车并排通行,至于其他的小街小巷,只能是让一个人通行,狭窄至极,而且许多道路都是死胡同,走着走着就没了路,数万蛮兵一时之间,全都挤在了一块,很难快速前进。
孟柯是一个急脾气,看到蛮兵举步艰难,不禁大怒,立刻下令蛮兵动手拆房,既然城内没有好走的路,那就造出它一条路来,反正蛮兵人多势众,一齐动手的话,有多少间房都不够他们拆的。
于是蛮兵们全部上手,劈哩叭啦一顿操作,蛮兵很快地就清理出几条大道来,让蛮军的大队人马得以冲到了内城之下。
原来霍弋看到投石车的攻势如此凌厉,外城肯定是守不住了,所以干脆他下令全部蜀军撤回到了内城,反正内城城小,再加上魏军并没有安置投石车的地方,所以守城的难度相对较小,霍弋将蜀军全部撤回来,对内城的防御能力也是一个增强。
到了这步田地,霍弋也就不再纠结于外城的失守了,只要能守得住内城,终归还是留下了一丝希望的。
尽管这希望完全是渺茫的,但有总比没有要强。
对于那些蜀兵来说,他们还幻想着十余天之后会有援兵来搭救他们呢,所以在退守内城之时,大部分的蜀军还是比较积极的。
喜欢最后的三国2兴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