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功臣们的一生功绩,将被撰写在石碑上,立于午门之外的雁翅楼下。
他们的塑像,更立于英杰殿中。
文武百官每每出入午门,都能看到他们的石碑,想起他们的功绩。
穿越门洞时,头顶上还将有他们的塑像,永远矗立于紫禁城的南大门,拱卫皇明,也激励着后面一代代的文武群臣。
英杰殿和太庙,这一生身后名,总要入一个吧?
严嵩想起了凌烟阁,但这五门之上,如今的五凤楼那么大,左右雁翅楼上还各有庑殿十三间,足够摆很多了吧?
这件事,落到了现在担任礼部尚书的严嵩头上。
昔年编撰《大明忠侫鉴》,如今,他要主持评议哪些功臣有资格入这英杰殿。
青史留名的大事!
最重要的是,陛下显然早就盘算着这么一个法子。
如今借着杨廷和的离世,借着这三卷《实践集》,要重新梳理大明历代文臣武将的功过得失了,这是要为天下官民梳理标准、改变思想。
做什么样的事,死后无愧英杰二字,得以高居英杰殿、俯瞰后来人?
这件事将持续很长,严嵩明白,这绝不仅仅只是在礼部或者国策会议上议一议,而是要通过《明报》去议!
这样一桩大事,最终所选之人,其一生功绩岂能不经《明报》宣告天下?若不经明报,天下官民,又岂能明是非、知行止?
从御书房中传出的圣谕,随后要拟旨,要经国务殿和六科委。
一日之间,紫禁城内外办事的官员们,他们的目光无不时时望向午门的方向。
很快,那里的意义就要更深重一重。
而此刻,还有另一桩大事。
从陛下对杨慎的加衔——尽管好像是因为杨廷和离世的恩荫遗泽——已经传递出了皇帝对于杨廷和请立太子的态度:可!
时间到了嘉靖九年,新朝终于要有太子存在了。
短期内,太子还年幼,只是哪些人做帝师、哪些人做东宫属臣。但数年后,朝廷格局将大不同。
那大概是谁也做了总宰、又从总宰的位置上离开之后。
是长公主的离世,是这几年来不断离世的老臣让陛下也感觉到该考虑这些了吗?尽管他还只有二十四岁。
但天命无常,谁又说得准?
朱厚熜知道自己大约是能活很久的,但他不修仙、不吃丹药了,谁又说得准?
严嵩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