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抱着牌子,仰着头对赵术文说了句:“听闻国子监分院已有二十一,缘何先生这里主副课业只有七个?我欲学遍所有课业,不知可有办法?”
赵术文嘴角直哆嗦,小家伙啊,人不大,口气倒是不小啊,七门课业你还嫌少?
于彦昭对于谦的选择很是不满,连忙劝说:“谦儿,课业在精不在多,若只是肤浅了其表象,倒不如不学。课业太多,反而累你分心,不妨少选几门。”
于文明也对于谦一口气选满课业的举动很是惊讶,连连摆手:“你父亲说得对,课业需要的是精通,若是一味求广博,反而落了下乘。”
赵术文严肃地对于谦说:“我需要告诉你,社学进修课业,无论是哪一门课业,只要在每年的考核中取得优秀,包括通过县学考核,都将得到由朝廷补发的奖学金。虽然不多,只有五百文至五两,但这份殊荣却只属于少数人。你若学习多门课业,很可能会导致精力分散,不仅会失去奖学金,甚至还会失去进入县学的可能。”
贪多嚼不烂,这个道理赵术文是明白的,国子监也明白,所以通常监生只选择两门副课,当然,有些变态的、超强的监生除外。
于谦有些紧张,爷爷反对,父亲反对,连先生也在劝告,低头看着怀里的几个牌子,思索着说:“学问精与不精,全看个人努力与否。若修习两门课业而有空闲,何不多修习几门?不过是早起晚睡,辛苦一些罢了。”
于文明、于彦昭对视了一眼,对要强的于谦颇是无奈,这个孩子从小就倔着骨,性格坚韧的很。
赵术文见于谦坚持,笑着说:“不妨事,若你觉得有压力时,大可放弃几门,进入县学的门槛虽高,但以你的悟性还是没问题的,既你入社学,那就去领两套县学的服饰吧。”
于谦对赵术文行礼,又对爷爷与父亲告别。
于文明、于彦昭有些不舍,但想到晚上就会来接于谦,便也释然了。
于彦昭见赵术文一直盯着于谦,直至看不到,便好奇地问:“先生对每个学生都如此上心吗?”
赵术文爽朗一笑:“倒也不是,只不过于谦少年才名,又是一个有大志向之人,方才沉思,十年之后,此子是否会搅乱国子监,成为风云之中的人物。”
于彦昭打听道:“国子监果能执天下学问之牛耳?”
赵术文凝重地点了点头,对于彦昭、于文明两人认真地说:“国子监的学问远超两位想象,不瞒你们,许多奇思妙想,诸多学问,在国子监不断出现。过去的认知与知识,未必适合当下。就以医学来论,缝合、麻醉、消毒,这已成了外科医疗的常态,心肺复苏被证明是绝佳的医疗手法,这些年来拯救了不少人性命……”
于彦昭、于文明听着国子监的学问,连连点头。
赵术文叹息道:“可惜我在国子监修习的时间还不够长久,那里的学问一日胜过一日,听闻去年还设置了航海学院、工程机械院,这可都是新鲜学问,讨要了几次教材,航海学院的教材倒是发来了,可工程机械院却以保密为由,不给发教材,也不知道他们在保密什么……”
于文明抓着胡须,笑呵呵地说:“国子监名声在外,又汇聚了无数精英,听说朝廷取士都紧着国子监,还有一些进士,宁愿放弃朝廷给予的官位,也要去国子监进修几年,这在以往可是不敢想的事。”
赵术文重重点头,可不是,有些举人考中进士,看不起国子监,去国子监游览一圈,拿出本事斗一斗,高下立判。
但凡有志气,宁愿晚进入朝廷三年,也要去国子监进修一段时间,掌握新的学问。而三年之后,他们将会被委以重任,而三年前直接进入朝廷的,依旧在底层挣扎。
“那个奖学金,是真的吗?”
于彦昭问道。
赵术文正色道:“奖学金乃是朝廷专款所给,自然是真的。”
于彦昭摇头:“我问的并非是社学奖学金,而是国子监的奖学金,听说有拔得头筹的有一百两钱钞?”
赵术文恍然,笑道:“没错,是一百两,这还是分院的奖励,若是做出了贡献,朝廷还会额外奖励,最高有千两之多。若于谦一心向学,他日定能进入国子监,取得奖学金。”
于彦昭期待不已,银两不银两的倒是其次,有一个奖学金的殊荣,对于于谦未来走上官场会有好处,何况国子监又是结交好友的地方,多少有个照料……
于文明很不满于彦昭,之前还看不起国子监与社学,现在就想着于谦去国子监了,这还是个孩子,你想得是不是太远了一些?
“还请先生多多费心。”
于文明行礼告辞。
赵术文郑重保证:“教书育人,不敢有半点保留。为国养士,当倾力而为。”
于谦穿上了玄青色社学服,头戴着四方帽,颇有精神。
新入社学的学生有三十七,皆是七八岁的少年,整齐地坐在可容四十人的教室之中,于谦进入教室时,见前面尚有空位,便径直坐了下来。
身旁的温润少年见来了同桌,便拉着于谦说:“我叫许谷。”
“于谦。”
“那我们就是朋友了。”
许谷性格很是外向。
赵术文走入教室,原本喧闹声音陡然消失不见,许谷、于谦等人起身,行礼道:“弟子见过先生。”
“诸生有礼,都落座吧。”
赵术文还礼,然后在黑板上写道:“今日你们是第一天入社学,便不做学问方面的课程,只说一说社学的规矩。”
于谦等人肃然。
赵术文严肃地说:“社学规矩算不得严苛,但也并非宽松之地。每日晨来诵读,日落时归家。每日课程三节,每课一个时辰,每月逢二休沐。每个月都会有考核。六月、七月放暑假,暑假之前安排暑考,十一月中旬至一月中旬放寒假,寒假之前安排冬考。”
“暑考与冬考成绩十分重要,会被记录在档案之中,关系着你们是否可以顺利升入更高一级进修。如果成绩优秀,则可以取得奖学金。课程所留课业,通常不允许拖延。若课业不认真,先生有权责罚,打手心、站岗,自己选……”
于谦仔细听着,一一记在心中。
赵术文继续说:“课业之外的时间,你们大可自由安排,每七日会安排两场蹴鞠……”
“蹴鞠?先生的意思是,我们还可以玩蹴鞠?”
许谷惊喜不已,其他学生也瞪眼看着。
赵术文笑着说:“当然有蹴鞠,朝廷需要的可并非是孱弱的书呆子,而是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英雄少年,整日枯坐难免伤身,蹴鞠一二,可活经脉,壮筋骨。”
于谦不成想社学如此有趣,竟还准许学生去蹴鞠。
随后便是教材发放。
许谷看着自己的一叠书,又扭头看了看于谦的一摞书,提醒道:“一门课业,只能领取一本教材,你领多了。”
于谦摇头:“没领多。”
许谷不相信,抓过来看了看,说:“你怎么可以有七本教材,我们只有四本。”
于谦整理着教材,闻了闻书香气:“选了两门副课,当然只有四本教材。我选了五门副课,有七本不是很正常的事。”
“五,五门?”
许谷瞪大眼,一脸震惊。
主课儒学与数学,就占了不少课程安排,多学习两门课业,是谁都有些吃不消,可现在这个于谦,竟然一口气选了五门,比自己多出了三门,这,这简直是胡来啊……
于谦拿起《兵法》教材,翻看第一页,这里是国子监兵学院写的序,言说兵法要义,里面的内容多是摘取古人兵法的着作,诸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等。
但这里的摘取,并非是纯碎的摘录,都有国子监先生的旁注。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法也绝非一家之言。
《兵法》教材主张学生辩证思考问题,在吸收古人经验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见与思考。
于谦很快就被这《兵法》吸引其中,令人惊讶的是,这里面还记录了一些洪武朝的战事作为案例,刻画了具体的形势图与地形图。
提笔,于谦也在纸张上开始推演起来,有模有样,思考着谁先进攻,如何防守,战损如何,从何处打开缺口,一举战胜……
张学术站在于谦一旁看了许久,于谦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浑然不觉,直至演绎完一个战役才抬起头……
“钱塘社学奏报:有学子名为于谦,入社学选五门课业,满课业修习,为钱塘社学第一人。经考校,此子才思敏捷,儒学功底扎实,善思善为,是一可造之才……”
赵术文写了一封信,安排人递送京师杨士奇。
钱塘距离南京并不算远,没几日时间,杨士奇便收到了信,看过之后,当即入武英殿求见。
喜欢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