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不信邪和不客气
此消彼长,这就是中德之间的现实。一战之后的德国被压制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中国人则从最初的起步开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基础的工业体系。虽然这个过程投入巨大,耗费的时间也相当的长,但是从结果来看,中国人成功了。大多数在场的德国人都是这么想的,那么实际上呢?
工业基础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根本就不是随便建几个厂就能完事。只有中国人才知道,为了民国现在的工业水平,整个国家付出有多大。从1913年开始,每年国家财政预算用在教育上的百分比只有增加没有减少。为了培养国家急缺的理工科人才,每年的公费留学理工科的投入都在递增。一战之后的中德合作,吸引了三万多德国人才加入中国国籍。经济危机之后,约十五万美国人来到中国,最终留下并入籍中国者约五万。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用于农业的财政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工业剪刀差这个规律,任何一个想搞工业化的国家都无法避免。也就是这个时空的中国没有重复真是历史上的北洋军阀割据、抗战、内战的长期动乱时期,国家的元气没有损耗的太大。不然像历史上的共和国那样,几十年的工业建设才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中国这样的大国,从无到有建成了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巨大的工程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业绩。
德国人收起了骄傲,戈培尔面带微笑,语气谦和低声对蒋方震道:“防长阁下,我建议大家不要留在码头上,专列已经等在了车站。”蒋方震回了一个微笑。看似很平静道:“戈培尔先生,今天发生的事情出乎了我和同僚们的预料。我希望今后不要发生类似的不愉快事件,作为本次代表团的团长,我觉得有义务提醒贵国。”
蒋方震绵里藏针的刺了一句,戈培尔极为老练,丝毫看不到尴尬。反而继续微笑道:“我想元首一定会很期待各位抵达柏林。”蒋方震淡淡道:“您提醒我了,总统先生委托我给贵国的元首希特勒总理带来了一份小小的礼物,我差点都忘记拿出来了。”
说着话蒋方震来到汤芗铭身边,嘀咕了几句之后。汤芗铭身边的通信兵立刻用电台呼叫。很快就看见码头上一艘怪模怪样的船发生了变化,平板一般的船头打开,咣当一声之后,厚厚的铁板落在码头上,紧接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大地在微微的颤抖,一个巨大的钢铁堡垒压着厚厚的铁板,发出嘎嘎的声音,慢慢的开到码头上。
“天啊!长城三型坦克!我在南苑驾驶过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