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的时候,张伟还觉得能够靠抓一抓教育和科研就能如以前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毕竟之前夏地的变化太过迅速了。给人一种“只要大干快上就能跑步进入现代社会”的感觉。可是连续四五年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则是让整个夏地更早的进入到了一个瓶颈:城镇化与劳动力使用到了极限,矿产与化工方面的短板也导致进一步提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即便是通过通道带来了大量容易管束和教育,还有利于以后快速增加人口的新一代,整个社会面貌的再次变化似乎不论如何也要等上少则十年多则一代人左右的时间了。
彩珠等人重新开始负责的中研院依靠对不少外来资料的学习和翻译当然带来了不少的成果。甚至一些简单的实验和科研器具也逐步在试制中成熟起来,然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整个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上,实际上难度跨度小于需要在管理和制度上有众多突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然而在化工体系和矿产体系全面性要求上却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张伟似乎想起不少的事情:自己的外祖父当年出身军伍,在东北军体系中也算多少有些地位,可最终的选择却是地质地理工作。或者说在近代甚至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间内,地理方面的中学教师本身就离不开地质局系统。更早一辈的李四光等人的选择也是一开始专攻实业,可后来发现:当时实业的问题在于矿产,而矿产在当时的根本在于地质。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缓慢,固然有人均经济匮乏积累能力不足乃至当时社会体制机制上的诸多顽疾,然而很多资源矿产的匮乏乃至早期技术开采难度过大也是其中重要一个原因。
在旧工业时代,甚至可以说直到21世纪很长一端时间里:矿产资源的全面性和深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国际地位。就算是产业体系同大国差距巨大的伊朗、委内瑞拉等第三世界小强都算不上、油都未必能炼好的国家,因为具备接近大国级别的天然气或者石油潜力就拥有不在中俄身边都能同美国使脸色的地位。而跟俄罗斯中国地缘上不太远的,直接就是中东重要的马前卒了。与近代以来中国国力变化相对应的,是中国从一个贫油且煤炭资源开采也算不上丰富的国家,变成能源潜力占世界六分之一,资源潜力占世界七分之一的国家。即便在技术领域很多方面的补课还都有所不足,也因为地理上的天赋而在21世纪初成为至少二战结束后的英国或巴巴罗萨之后遭到巨大打击和破坏后的苏联那种相对实力地位的国家。
“我们不能总局限在这几点一线上的发展了,应该重新具备探索者的精神。”其实这一点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最终还是张伟在移居与秋收工作之后的年会上直接讲了出来。
探索者做为特定指代并不是夏地的人们所陌生的,在定居文明之前的时候,很多氏族或部落都有这样的人。没有人知道一个地方还算丰富的猎物和宽裕能够持续多少年的时间,必须有足够的候选。
不过或许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思维和图方便思维的释然,大部分探索实际上也往往是沿着河流或水运体系。对于遥远而辽阔的大海,很多人都有天然畏惧,而对于森林广袤的内陆,人们下意识的就认为遥远而耗费巨大。即便是张伟多年来也不免受这种意识影响。
自己太过只争朝夕了,因此往往也贪图距离和基建上的省事。可是即便如此,很多问题也不是能够图省事的。别的不说延长油田距离夏地的距离也在四五百公里左右的距离,而玉门就更远。
在21世纪,延长油田发展成为一个千万吨级产量的大油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庆减产带来的影响。也是洋务运动时代开采和发现的第一个油田。开采深度普遍在三百米以下,多是一二百米左右的油井,在中国的诸多油田中算是容易开采的了。可是延长油田的历史则实在让人安心不起来,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个油田只能维持平均每天最多一两吨左右的产量。新中国建国后也才发展到每天一两百吨或每年几万吨规模的石油产量,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勘探和开采才开始突飞猛进的让原油产量剧增。张伟并不了解这当中有什么早期工业时代根本不可克服的问题,如果有,那就有可能碰上一个难题。如果仅仅是最初每年几百吨的原油产量,其实也只能做为象征性的技术研究最多军事用途来存在了,并不能支撑一个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地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即便是在二战时代石油资源并不算丰富的苏德日等国,排除战争消耗,维持基本工业和交通运输运转平均每城镇人口每年的石油消耗量也在数十公斤左右的级别。
也就是说要维持一个五十万到七十万人口左右的城镇经济工业社会,最低标准也要每年消耗小几万吨石油。
因此张伟虽然打算以旧时代的那些钻井工匠方面的技术人员为核心在延长大致区域内展开开采勘探活动,却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夏地位面、或者延长油田。根据一些回忆还有资料上描述。石油工业最早发展起来的是美国南部、苏门答腊、中东虽然很晚才开始开发,但号称也有一些比较容易开采的路上油田。张伟虽然听说过当年19世纪美国开采油田的时候轻过四川矿井方面的传统匠人,但实际上也并不了解盐井或一般的传统深井同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开采之间的区别和难度有多大,主要希望还是放在苏门答腊岛上。不过还是决定“广撒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