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在濒临绝境的情况下很可能引爆囤积大量爆炸物一类的可能性史密斯少将时期上是想到过的,只是因为对手的主要火器不过是些十九世纪技术水平下的火器。在人们想来最大的危险也不过是遇到一些落后的黑火药的囤积攻击,如果对方囤积有大量比较先进的近现代黑火药,哪怕制成十分简便的黑火药块爆炸物投入作战,也显然比集中引爆带来的效果要好的多。
陆战队却并没有察觉到规模庞大的地下体系和内堡中的不少区域还是最为核心的“科研类工场”的所在。
寻常经济社会,用于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的比重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四以上的程度不过是冷战时期及之后的先进国家才做到的。“高新产业”就算在一些二类发达国家都不一定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主要产业。可实际上对于此事的夏地而言,大部分普通经济不过是“科研附属”。研发投入比例几乎可以达到华为这种高科技企业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比那些“高科技企业”的比例还要大一些。毕竟那些比较重视科研的本土高技术企业往往也因为丰厚的利润要有不少规模的高层利益开销、税收成本。可这些对于此时的夏地而言却并不成为问题。超出现有水平的“高技术投入”几乎能够占到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如果不是因为人才或矿产上的原因,很可能的比例要更大。
在哪怕类似21世纪初中国大陆一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水准的社会,技术工人占工人体系的百分比大概只有个位数左右的比例。而在此时的夏地,超出利润所需的培训投入让经过几年高难度专门项目培训的技术工人比例可以达到一半以上,基本上接近二十一发达国家社会上本就已经不多的高端产业工人中技术工人的比重。
这些都让在夏地尖端技术水平还不一定比的上十九世纪时期后期某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新锐工业国的时候、相对先进制造业的能力明显更为突出。
仅仅是储备在内堡地下并配备有诸多安全措施的煤气就有五十多吨折合几万立方米的规模,而天然气、早期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则有几百吨折合几十万立方米的规模。同时储备的性能比较差的古代水平黑火药也有几百吨的水平。同时为航空测试所准备的氢气也有十余吨的水平。在这些易燃易爆物的爆炸力水平虽然同现代炸药相去甚远,但总威力却几乎能够折合三十吨现代炸药的规模。而且部署方式在做为最后的杀手锏攻击方式的情况下很多都是通过管道网络平铺于内堡及其附近地区的。因此虽然三十吨现代炸药在爆炸时的威力不过仅仅最多覆盖周围半里左右,影响一平方里内的区域,顶多将内堡内的敌军炸死,可是当不少的油气与火药是按照管道网络布置在内堡附近及其周边的时候,结果就是仅仅是内堡内的人员在猛烈的爆炸下死伤殆尽而整个内堡本身却并没有被炸塌。爆炸波及的面积却直接吞噬了超过一平方公里左右内的区域,并给两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不少驻军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三千人规模左右的陆战队在这规模庞大的爆炸中也仅仅只有一个营群大概千人左右规模的兵力没有直接的负伤。主要的原因也是主要用于后方警戒线和控制距离内堡比较远一些的地方。而进入内堡的一千几百人尽管不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时间内死亡,也因为严重的伤势在并不算太久之后的时候就失去了生命。城外的官兵也遭到了数以百计的伤亡损失,其中不少都是十分严重的重伤或烧伤,符合轻伤标准的并没有多少。
这或许意味着队伍的伤员负担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大了,可是这个时候的史密斯少将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而是知道自己陷入了绝境当中。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自己并没有将所有的兵力都用于进攻夏地,而是在距离夏城南方不到二十里左右的地方也留下了千余人左右的兵力。
根据这些天来的定时通信来看,对手女兵旅和所谓的工人后备旅残部依然处在被包围的状态之下,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那么这样看来队伍最终还是能凑够两千左右的兵力?消灭剩下的那些残敌肯定已经无需付出太大的代价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史密斯少将也终于振作起来,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下尽可能给其他人树立果断而有希望的印象:“现在我们当然应该在天黑之前迅速撤退,同城外的留守力量汇合,这样我们应该还有两千人左右的兵力。要彻底的占领着一带显然是希望渺茫的了,但相信我们应该还是有办法在回合之后重新打通通道那一段的守备!”
巨大的爆炸和灾难过去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在指挥部里并没有像前线的士兵一样伤亡严重的指挥部里的参谋军官们还是逐渐恢复了士气。至少在这个时候,队伍的方向变得比以前的时候更加明确了,那就是尽可能的撤退!而不是前途未知的行动。
在确定下比较明确的目标之后,整个陆战队残余的人员迅速象征性的携带一些负伤并不算太轻也不算太重的伤员展开了撤退。
这个时候不少民兵部队似乎感觉到了胜利的希望纷纷打开了通向地面的出口从各个方向涌现出来并在照明火箭弹还有激战中的枪声的指引之下从四面八方围攻过来。可是这个时候的陆战队却在突围中表现出了更强的作战意志,就连一些非步兵营人员也开始英勇无谓的利用自动卡宾枪向暴露出来的目标展开射击和投弹,在这样的情况下很轻易的就击溃了城内民兵那有些松散的防线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就撤退到了整个城镇的西南方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