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干了事又像是没干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干了事又像是没干(1 / 1)

就在崇祯下定决心召见吴国俊的时候,北京城内发生沙尘暴。

大风震屋,飞沙咫尺不见,白日无光。

崇祯以为不吉利,请道士为他扶箕。

他焚香沐浴后,拜天默祷:「方今天下大乱,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隐秘。」

在现实面前感到越发的绝望后,朱由检也开始求仙问佛。

希望真有神仙能够帮助他稳固大明江山。

但显然连占卜都不如他的意。

通过道士之手,「真仙」乩语写道:

「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

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崇祯不满意,然后换了一个大吉的结果,黄沙第二天就会消散。

当黄沙消散后,除了内阁成员,其他的大臣小臣中也颇有一些人以为皇帝这一番大吉,标志着今后的一番振作,极为兴高采烈。

许多人上疏表达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有人甚至说,京城的米价下浮,这正是皇上锐意图强的精神感动了上苍,是太平盛世将要出现的兆头。

「大吉」让朝臣们感到上天好像真是又在重新垂青于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了。

于是崇祯又带领大臣进行了一场拜神仪式。

既然有用,那就多拜拜。

参拜的人在皇帝的带领下,都感受到一种与苍天神圣无比近切的神祕体验,一股子油然而生的自信。

皇帝、臣子,以至于京城的百姓们,似乎都把重建太平盛世的信心建立在神的佑护上。

一个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盛朝,是不应该这样没来由地削弱下去以至消亡的。

一个仰承天眷的圣明天子,也不应该毫无道理地失去上天的宠信。

这一场多少有些无趣的闹剧,也使得崇祯稍稍清醒了一些。

天道远,人道弥,依赖神灵的佑护毕竟是不大靠得住的事情,真要复兴国运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针对于贺今朝占据南京的举动,崇祯难得的进行了自我批评,准备下罪己诏。

但是觉得在罪己诏当中应该提出一些能够解决大明目前问题的措施。

可他实在是想不出来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了。

因此朱由检要求各部门的大臣、小臣,凡有可以利民之事,救时之方,裨助政治规条,弥补朝廷缺失者,须实实开列项款,送内阁审视。

他表示要把其中确有意义的内容,揉入到自己的罪己诏书中,并且见诸实施。

朱由检在这道上谕中,所表达的急于求治的诚意和深切的自责精神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次的罪己诏不像以前一样那么浮于表面。

由于上谕是公开向群臣发表的,而且通过邸报很快就传遍了「天下」。

因而确实在一部分臣民中引起了一些震动。

但这种震动同崇祯本来希望的效果比起来远远不够。

一些朝臣上疏说了些感动激奋的话,一些朝臣对朝廷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了些应急的办法。

但那些办法仍然是迂腐无用的居多,切实可行的极少,因而朝廷的大事还是在一天天坏下去。

朱由检又集中精神全力抢修大明朝廷这只千疮百孔的破船。

在他发部「治理维新」上谕之后,他接连召见群臣,对各方面的政务进行商讨,提出新的要求。

但实际情况上对付内乱与外患需要大批精兵,就要整顿部

队,操练士卒。

在这个问题上,崇祯首先想到了京营的禁军,在召集有关官员会议时提出从京营中选拔出五万精兵,重新编营操练。

主管京营的侍郎回复皇帝,京营本来就应该是精兵强将。

由于承平日久才出现老弱病残充斥、不堪一击的现状,与其重新立营,不如就在京营中裁汰老弱,选练精壮。

还提出了任用得力将领、对士卒进行考核选拔等具体办法。

崇祯听了很高兴,同意照此办理。

但这次训练京营的计划还是成了一纸空文,京营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用之兵。

大家出点主意都可以说,但是真落到实处,又有谁会去做呢?

对于让崇祯帝头疼了十几年的财政问题,由于天下民力已竭,开源大体无望,他只能再从截流方面想办法。

针对各地名册有兵额而调用时却没有兵的情况,他要求户、兵两部对各处兵丁人数进行彻底清核,以后一律按实有人数支取粮饷,以节约开支。

崇祯还要求各地将向来拖欠中央的应缴钱粮迅速结算交清,要户部拿出具体办法。

但在朝政一片混乱、各地反贼实力持续加强的情况下,崇祯这两个措施同样没有被执行,财政状况依然在急剧恶化。

除了练兵、理财这样的重大机宜之外,崇祯的「新政」还包括一些不太重要却也能显示少许新气象的方面。

他要求刑部及各地方官对于全国的在押囚犯进行一次大清理,对那些案情可疑或是情有可悯的案犯或取保假释,或减刑免刑。

对于追赃的犯罪官员,大部分可以查明宽免,或全豁,或减半。

为了表示朝廷的恩典和对人才的渴求,他还决定增加了各地乡试中举的名额,两京十三省共计增额一百二十二名。

特别是针对贺今朝不举行科举一事,他只能想到用这种法子拉拢士人,报效大明。

此外,崇祯还做了一些礼制方面的改革,均属无关痛痒。

因为他的命令都很难覆盖到北直隶周遭了。

崇祯的一番维新尽管迂腐缺乏实效,却也表现出他对于时局的一种紧迫感。

他心比天高,也隐约感到了一种亡国在即的恐惧,可惜他的治国能力实在平庸。

虽然着急,虽然努力,却不得其法,终究挽救不了目前土崩瓦解的局面。

中原战场的局势在加剧恶化。

李自成很可能拿下山东后,就会攻略北直隶,进而威胁北京。

可是面对着中原残破的危局,朝中大臣们却手足失措、毫无对策。

首辅周延儒把大批的东林志士引入朝中,崇祯本来对这些号称忠贞,把过去的执政的人,批得体无完肤的忠臣义士们抱着很大的希望。

但重新得势的东林党人在应付国家大难的时候,却同他们的对立面没有什么两样。

同样是不思进取。

同样是消极推诿。

同样是不知所措。

大家除了屁股没有坐在一起外,遇到事情都是一样的烂!

崇祯的脾气越发的好了。

凡是他心态较为积极,想要奋发振作一番的时候,一般都会显得比通常宽厚,也比较能听进不同意见。

但这种心态很难保持长久,进取毫无成效。

形势仍然越来越坏,他就会由积极的进取变为消沉、破罐子破摔,积郁在心底的刻毒就又会发散出来。

毫无成效的奋发图强,宽和容忍,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极限。

所以他增加的中举名额,终究是出现了差错,士子在考试当中

作弊。

然后又是朝臣的相互倾轧,朱由检自作聪明「大破朋党」,总之朝廷内的结党营私并没有收敛,他反倒觉得收敛了很多。

七月中旬,崇祯一直钟爱的田贵妃去世,引得崇祯再次痛哭。

他们夫妻二人的儿子因为崇祯向勋贵强行要钱,而应「戗言」在宫中死去后,田贵妃就一直闷闷不乐,病不离身。

崇祯最喜欢的女人是田贵妃,因而对她的病非常惦记。

不但吩咐宫中御医悉心调治,还亲自在宫中各处庙宇的神祇面前恭敬祷祝,为她祈福。

但田贵妃的病还是一天比一天严重,那一天崇祯正在一处殿堂行香为她祈祷,承干宫里突然传来消息,说娘娘情况不妙。

崇祯连忙赶到承干宫的时候,田贵妃已经玉殒香消,两个人竟然没有来得及作最后的永诀。

崇祯望着这位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爱妾的遗体,忍不住放声大哭。

这一点倒是与皇太极颇为同病相怜。

而陈圆圆便是被田贵妃的爹给买来京师,想要献给大明皇帝,毕竟他女儿身子骨不好。

结果还没等待好时机送上,田贵妃就故去。

陈圆圆就一直待在田家当歌姬,还未曾牵线到吴三桂身上呢。

可是不知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在田贵妃死后,一向在生活上比较严于律己、疏于声色的崇祯忽然提出要增选一批宫嫔。

他还提出要求,良家子女年十四以上、十六以下,必德性纯良,家族清白,容貌端洁者,方许与选。

朝臣们对此颇不以为然,觉得国难当前,万事待理,皇帝却忽然把心思放在女色上,实在是有失为君之德。

阁部大臣和言官们一面委婉地劝诫,一面故意拖延。

毕竟南京都丢了,大明皇帝还要广纳嫔妃,这不是摆烂是什么?

此事不能排除朱由检在多年的振作、失败,终致心力交瘁之后,一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历史上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一类亡国之君,不就是最后时期,置国家大难于不顾,纵情于声色的吗?

但朱由检这么一个自比小尧舜的人,又终归不愿意做一个亡国之君。

因而自暴自弃发洩了一番之后,他只好再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无止无休的烦乱政务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靖辽侯吴国俊终于进了京师。

崇祯因为各种烦心事在病榻上躺了三天,得知吴国俊终于运粮赶回来了,极为兴奋。

特别叫人服侍,梳洗打扮一番,前去接见吴国俊。

「陛下?」

吴国俊看着崇祯一时间有些惊诧。

不过数月未见,他怎么就衰老了这么多?

明明刚三十来岁,怎么就白头发那么多了。

「你回来了?」

崇祯只是坐在御座上,看着颇为精神的吴国俊。

「如今中原糜烂,贺今朝占据南京,连李自成都在山东境内耀武扬威,我大明非但无法将他们剿灭,甚至连正面对抗的资本都没了。」

吴国俊心中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贺大帅他什么时候就打下南京了?

这进展也太快了吧!

在他的预测当中,就算他回来之后,贺大帅的兵力也依旧会在湖广晃荡,采取稳扎稳打的趋势。

以此为稳住关外,让明清双方尽可能的长久对峙下来,相互损伤实力。

「陛下,吴襄来了。」

崇祯对于吴国俊的反应还挺满意的,他便挥手叫吴襄进来。

因为吏科都给事中吴

麟征希望能够调吴三桂入关,屯宿于近郊保卫京师,以免被闯贼惊扰。

但是前方战事吃紧,洪承畴也不会放人,双方就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吴三桂他爹不是因为犯事被撸了,一直在京师养老。

就让吴襄担任中军都督府提督,请陛下召见他商议战略大计,看陛下的意见在做定夺。

吴襄进来之后,也没看见吴国俊。

吴国俊被皇帝叫到屏风背后听着。

「若是让吴三桂剿贼,可行?」

吴襄自是狂夸他儿子:「闯贼号称百万,其实不过数万,都是乌合之众。

若是臣子(他儿子)出战,逆闯早就被生擒活捉了,如同高迎祥一样押运到京师。」

「三桂麾下到底有多少人?」

「回陛下,足有八万人!」

崇祯微微挑眉,要真有八万人,根本就不用洪承畴费尽心思带领十三万人出关。

吴襄见皇帝的眼神不善,遂开口道:

「在册共有八万人,但实际上有三万人?」

「当真?」崇祯捏着龙椅依旧不相信。

「其实。」吴襄在皇帝长久的注视下终究是没那么脸皮厚:

「这三万人并非全都是战兵,但是臣敢保证,三千人足可以用来横扫闯贼。」

崇祯不可知否,随即追问要花多少银子,才能把这三千人调入关内剿贼。

吴襄不假思索的回答一百万两银子。

这个回答一下子就把崇祯给气到了。

三千兵马就开口一百万两,真当朕是冤大头了?

更何况朕现在还没钱。

于是崇祯挥挥手,让吴襄退下去等消息吧。

靖辽侯吴国俊在屏风后面却是猛地睁大眼睛,论心狠手辣,自己还是不如这群辽东军将。

人家一开口就是大买卖!

纵然皇帝真给吴襄一百万两军饷,能落到那三千战兵手里的,又能有多少?

「靖辽侯,你说这事怎么办?」

「回陛下,我们当务之急是先结束辽东战事,只要大军回撤,解决李自成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本章完)

最新小说: 贵主 鼎宋 王爷,盟主来抢亲啦 洛国赋 沉默的弹壳 特战天神 冒牌嫡女很嚣张 三国之我是曹昂 报告,王妃又跑了 三国:我,宦官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