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檄文,其名极响亮,是为《代天下人讨徐贼檄文》,作此檄文者,正是常岁宁。
此檄文一经出世,即于短短五六日间,传遍江南各道,众人奔相传看,讨论之声甚高。
起初徐正业尚且不以为意,自从他令骆观临作下那篇广为传阅的《讨明后檄》之后,朝廷及各处为反击,也曾作下过讨伐他的檄文,但皆未激起太大水花。
有此先例在,事务缠身的徐正业,甚至懒得分神去亲自过目。
直到数日后,他明显察觉到了此道檄文带来的影响不同先前,纵不提民间风向,就连那些支持他的豪绅士族官僚,也屡屡差人前来,或是来信质问于他。
徐正业这才不得不正视此事,令人取了檄文,亲自来看。
手中檄文显然是印制而成,但也保留了作此檄文者原本的笔迹。
其笔迹疏朗开阔,却又挺拔险峻,可见三分风骨,七分兵气,一经展阅,洋洋洒洒数百字间,已见笔扫千军之势。
这手字,甚好,甚少见。
徐正业本也是士族出身,书画之才不在话下,自然一眼便能辨出此字好坏。
单是这篇字,便已经足够吸睛了。
更何况还有那狂妄至极的“代天下人”四字!
“……代天下人?”徐正业麾下有幕僚怒容道:“小小女娘,竟有这般狂妄口气!”
她凭什么代天下人!
谁准她代天下人了!
骆观临在旁不语,面色不算乐观。
檄文二字,缴获的是人心,左右的是舆论,至于措辞有几分真假,是否“合理”……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她想要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而这篇檄文,之所以能够以如此速度流传开来,并引起轰动,绝非偶然。
他看向徐正业手中的那篇纸,一时眉心紧锁。
此篇檄文很有门道,字字句句皆如伤敌兵刃,皆冲着要害而来,作此檄文者,很有头脑,也很费了心思……且同为精通此道的文人,他能察觉到,对方在写下此檄文之际,必然已经能够预料到,此文一经传阅,势会引起轰动。
如若不是请了能者代笔而成,那么这位横空出世的常家女郎……实在很不可小觑。
徐正业越往下看,脸色越是难看。
作为“始作俑者”的常岁宁,很能够想象得到徐正业此时的脸色。
她很早之前,便想效仿骆观临,也写出一篇同样出色的檄文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