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上面,全是他的奇思与想法。
常岁宁接过,翻看了两页,只见字迹工整非常,条理分明。
“待我得空时会细看的。”常岁宁与元灏道:“你平日若寻不到我,便去寻冉女史,有什么需要,只管同她开口,她都会尽力助你的。”
得此允诺,元灏眼睛亮极:“多谢大人!”
“对了,你阿姊明日便能回来了,明晚你若得空,便回刺史府一趟吧。”
元灏再次行礼道谢:“是,多谢大人。”
随常岁宁离开前,郑潮拍了拍元灏还有些稚弱的肩膀,以示鼓励。
小小少年人的进取更富有感染力,因为他们代表着来日更长远的传承与希望。
郑潮便这样被元灏感染了,他甚至忍不住向常岁宁请求道:“……常刺史,既然文学馆与算学馆授课先生已满,那么,某是否可以留在农学馆中?”
农学馆的先生想来没有定额,更多的应是视本领取之,断没有将有本领的人拒之门外的道理吧?
于是郑潮再次自荐:“郑某虽不通种植,但略通晓水利之事……”
水利与农事相关,时下通常也被归为农学之列。
“我知道先生擅治水,去岁河洛洪灾,便是先生赶赴黄河岸,及时阻去了一场灾难。”
常岁宁怎么会不记得,她的恋才脑世所罕见,早已登峰造极,每逢遇到有本领之人,她都恨不能日夜惦记着。
就在郑潮觉得有望时,却又听常岁宁道:“但先生先别着急,且再看一看。”
五馆都看罢了,还要再看?
郑潮在心底叹气,一边向他展示,一边又不给他个准话……这到底是什么折磨人的兵法计策?
常岁宁最后带郑潮来到了一座藏书阁前。
临走近时,常岁宁道:“这样的藏书阁,无二院中共有三座,这一座开放范围最广。”
言下之意,余下两座,是设限较为严格的,不是谁都能进去翻阅的。
这等同是将藏书分级,换作从前,极端理想的郑潮不见得赞成,但这一年来的经历,让他的想法有了很大改变。
众生或无贵贱,但人的见识,品德,却有着世俗意义上的多少、高低之分。
有些书籍,事关国之本体,的确不能轻易全部开放,否则便等同将利刃递到暴徒手中。
众生平等,不该设限,应当一视同仁……这样的话说来响亮好听,只要振臂一呼便可煽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