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的朝班序列内,顿时被崇祯这突如其来的质问给问蒙了。不管是想要倒阁的官员们,还是支持内阁的官员们,他们对于皇帝今天的任何表态都已经做好了应对的手段。
在这些官员们看来,皇帝或是要保首辅和韩一良,或是放弃他们,或是想要和稀泥,总归皇帝的选择不会超过这些选项。主持今日弹劾行动的几位科道领袖,吸取了去年在朝会上屡战屡败的教训,在今日会议召开之前,已经预先通了气。
若是以往,他们自然是不敢如此,毕竟科道官员之间互相勾连向首辅发难,这是*裸的结党营私了。不过自从皇帝开发党禁,令徐光启和钱谦益分别组党之后,科道官员之间的互相联络,也就没有过去这么犯忌讳了。
在陆澄源等人看来,利用两淮盐引案攻击内阁首辅,拖黄立极下台,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内阁推行新政以来,李夔龙升任左副都御史后,便主持了都察院内部的人员培训和纪律处分工作。原本工作自由度很大的御史官员们,现在觉得自己脖子上好像被加上了一道枷锁。
像陆澄源这些从科道调到六部的官员们,也发觉他们在都察院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小了。新进的科道官员们,几乎都成了李夔龙的跟班,对这位左副都御史简直是惟命是从。
这种状况自然不会被陆澄源等老御史所接受,虽然他们这些人离开了都察院,但是他们依旧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对于都察院的影响力。
毕竟庙堂上的争斗,必然是从都察院御史们的弹劾奏章开始的。是以,都察院的御史们,实际上就是京城消息最为灵通的人士。
如果能够早一天得知,这些御史们准备弹劾谁,弹劾的内容又是什么,那么他们也能预先做好准备,不至于在被御史当众质问时,弄的手忙脚乱,下不了台。
但是新政对于都察院官制的调整,使得陆澄源这些都察院中小团体的意见领袖,正逐渐失去对于小团体的影响能力。这自然就让这些小团体领袖们,自发的厌恶起新政来了。
是以当江南士绅在朝中的代表联络他们反击韩一良时,这些官员便自动的把黄立极和韩一良联系在了一起,想要通过盐引案的风波,把首辅黄立极拉下马,从而中断正在继续的新政改革。
这些官员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反击的机会,自然就想要策划的精密一些,不能再像去年那样因为思考不周而次次弹劾失败。
但是,皇帝突然跳出了盐引案和新政的范畴,直接向他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