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现在越来越难以得到这些百姓们的认同了。套用一句后世的话说,这一届的大明百姓实在是太不行,完全不能理解士绅老爷们为国为民的心声。
当然,在这些百姓心中,超过100两黄金和1000两白银的天文数字,实在是和他们干系不大。以现如今一名普通工人80元的年收入,光是1000两白银就需要20年不吃不喝的纯收入,至于那100两黄金更是相当于1600白银,因此这个数目是一个连普通大户人家都很难拿出的现银。
究竟什么人家的家中能够储备超过百两黄金和千两白银的金银?除了盐商、典当行和那些大地主、大官僚之外,大约就只剩下那些海外发现了金银矿的矿主了。
更让百姓们感到好奇的就是,这些士绅清流一个个都自认是清廉无比的正人君子,但是一查起家产来,却个个都是家财万贯,土地跨州连县的主。因此比起朝廷此次颁行的铸币法案,老百姓们显然更为关注这些士绅清流们能交出多少金银来。
而对于那些已经开始投资实业的士绅地主来说,他们虽然反感朝廷强制兑换金银的政策,但是同他们现在投资的工厂停工歇业相比,他们倒是宁愿支持朝廷强制兑换金银的举措。因为只有朝廷手中有了钱,才能交给他们源源不断的订单。
由朝廷出面保证的无限法偿的纸币,虽然看起来不及金银实物那么可信赖,但是只要市场上还接受纸币的流通,银行不停止用纸币兑换金银的业务,那么他们还是能够接受纸币的。把民间的金银收归银行,从本质上来说,这也确保了他们手中持有的纸币的安全。
因此京城的舆论从铸币法案一推出,就分裂成了三、四股意见。支持和反对铸币法案的声音都不多,认为可以试行一段时间以观成效的声音反而是最大的。
京城舆论的导向,正深刻的影响着外地的舆论,而且还掩盖了许多正在悄悄改变大明政治格局的事项。比如平息了衮楚克台吉之乱的首功之臣,丰大总督袁崇焕被任命为海外总督区总督的消息,就这样被舆论所淹没了,基本没有引起什么波澜来。
袁崇焕自然是不甘心就这么被流放到海外去的,不管是他还是其他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流放而不是什么委以重任。但是,在他极力试图寻找门路自救的时候,他的同年好友此时却对他表示了无能为力,毕竟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了铸币法案和今年抗旱救灾的事务上,对于一位海外总督的任命,实在是无心关注,也无力关心。
许多官员都在担心,在这一轮抗旱救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