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老师,食堂的‘八宝饭’味道如何?”张老师坐在他对面,打趣地说。
“八宝饭?”鲁思霞不知张老师具体所指什么。
张老师指了指自己的饭碗,再指了指鲁思霞的饭碗:“这些饭,由政府免费提供的霉变掺杂的‘战备粮’煮成的。米中有混有砂石、稗子、鼠粪等杂物,有时,粮食短缺时,还要参杂红薯干、麦麸或米糠,所以师生们戏称为‘八宝饭’。
由于鬼子的封锁,内地物资极为缺乏,不仅缺乏肉食,就连蔬菜、油盐也不够吃,学生们都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学业又繁重,为了获得必须的营养和热量,只能就靠多吃饭来充饥。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学校起床号一吹响,所有师生都要迅速起床,因为早饭时间很短,赶不上早饭,就得一早上饿着肚子上课或听课。”
此时,鲁思霞看到有几个晚到的学生,正拼命地用饭勺搜刮饭甑的底部,发出“咚咚”的响声,试图再收集一点漏下的米粒。
鲁思霞看不下去了,默默地走上前,将自己饭碗里的“八宝饭”匀给那几位学生。
学生们一边点头称谢,一边迅速将“八宝饭”吞咽下去。
2今天没有鲁思霞的课程。按照梅校长的安排,鲁思霞旁听张老师的《英美文学简史》。
这也是一堂大课。1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鲁思霞觉得奇怪的是,除了学生,还有一些穿着上衫、戴着眼镜的老师也在下面听课。
“张老师,今天是不是校方来督查?我看到有很多老师也坐在下面。”趁张老师还未进课堂,鲁思霞先过去通风报信,好让张老师有个思想准备。
张老师似乎胸有成竹:“这是我们华夏大学的传统。各学科老师交叉听课,一方面可以相互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张老师边说,边朝教室里扫了一眼,也吓了一跳:“今天怎么来了这么多‘大佬’?那位穿西装的,是数学系华教授,著名的偏微分专家;墙边戴眼镜的,是化学系主任,美国麻省理工的博士;那位穿长衫的,是中文系主任,和徐志摩齐名的大诗人~”
没统编教材,华夏大学主要的学习方式仍然靠教授们的课堂讲授。一堂课60分钟,只有张老师一个人在黑板上板书和讲解。下面鸦雀无声,同学们听课时都全神贯注,集中精力记好笔记。
同样作为外文系老师,鲁思霞感觉得出来,张老师的课程能够抓住重点,语言生动,讲解精炼,板书认真。应该说做了认真的备课,自己一堂课的笔记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