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当黄巾 > 汉末和三国时历任官职爵位人员

汉末和三国时历任官职爵位人员(1 / 1)

首先说明一点,这篇只包含汉末的官职。时间为一八四年到二二零年。三国的放在后面的篇章再介绍。其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文中应该有不少遗漏,欢迎看过的各位朋友进行补充。

东汉、魏国、蜀汉、吴国之间官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而且我打算在每个官职后都补上任职的人和年份,为了避免混淆,就分为四个大篇。

每个大篇又分三个大部分:文官、武官以及爵位。文官、武官之下又分京官和地方官。汉朝和三国文武之分并不是非常明确,我分文武只是为了阅读的便利,如有混淆的地方,会在文章里面加以注明。

两汉时以官秩划分官员的等级。官秩为按照职位高低而发放的俸禄,从一万石到一百石不等;同样的石数还有中、真、比之分,中为满的意思,中两千石即实发两千石。中两千石的月俸是米七十二斛和钱九千,真两千石是米三十六斛和钱六千五,比两千石是米三十四斛和钱五千(引自《后汉书·百官志五》)。一般史书中石数之前未注明“中”和“比”,则为“真”,譬如刺史秩六百石,即刺史官秩为真六百石。

两汉时并无官品一说,官品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之类。至于三国时有无官品,我并不是十分确定,有些古书上的确提及了魏国有类似官品一说(此说最早见于《通典·魏官品》,《通典》是唐朝人所著),但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之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三国部分也不分官品。

文官篇

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方官。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宦官及其他官职。

一.三公之上的存在

太傅: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太傅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是由主官自行选用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文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而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一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选用人继任。《后汉书·百官志一》:“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傅负责教导天子,并没有特定的职务,通常都授予朝中威望极高的老臣。按汉光武帝时惯例,所有太傅都录尚书事。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太傅并没有实权。

公元一八九年四月,汉少帝刘辩继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袁隗是袁绍和袁术的叔父。一九零年三月初五,袁隗受袁绍、袁术牵连,被董卓所杀。

一九零年四月,献帝刘协以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堵塞,诏令并未传达。

一九二年七月十三日,献帝以太尉马日磾为太傅。一九四年,马日磾被寿春的袁术扣留,气愤之下吐血而亡。马日磾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傅。

太傅掾:太傅的掾吏。华歆在马日磾任太傅之时曾担任过此职。朱治也曾在马日磾任太傅时担任过此职。

太师:

东汉仅有董卓一人担任过太师。一九一年二月十二日,献帝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董卓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师。太师是上公之首,和太傅一样,是个虚衔,董卓当时兼为相国。

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旧仪》曰:“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

掌丞天子,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一切军政事务。西汉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此后东汉延续了这一官制,不设丞相,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而这里之所以将丞相列为高于三公的存在,是因为身为汉末两大权臣的董卓和曹操都担任过此职。

《后汉书·百官志一》:“董卓自太尉进为相国,而司徒不省。”《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九年)十一月,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相国和丞相大同小异,除了名字有别以外,相国的地位应该高于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可见相国高于丞相。另外,整个汉朝,冠以相国这个称谓的只有萧何、曹参和董卓三人。萧何、曹参是开国元勋,而董卓是亡国元凶,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董卓死的时候,官职应为相国兼太师。补:西汉吕雉的侄子吕产也曾担任过一个月的相国,我个人觉得吕产这个相国不算也罢。

《后汉书·百官志一》:“及建安末,曹公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则罢三公官。”《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二零八年)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初九),以曹操为丞相。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弟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废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担任丞相一职。御史大夫位次于丞相,类似于司空,后文会有介绍。公元二一六年,曹操改丞相为相国。

二二零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二二零年十二月,曹丕称帝后,东汉正式亡国。丞相一职放在三国部分继续讲述。二一一年,曹操还曾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丞相府的官署属员(《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

1.司直:一人,官秩比两千石。司直协助丞相纠察不法之事,是相府之中最高品级的官吏。汉武帝元狩五年(前一一八年)在相府中初次设置司直一职,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三十五年)废置,建安八年(二零三年)十月曹操在司空府中重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三国职官表》(清朝洪饴孙所著):“司直,一人,比二千石。(《魏官品》无,疑黄初以后不置。)太祖为汉丞相时置。”《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曰:世祖(汉光武帝)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仅有韦晃一人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司直。韦晃在二一八年和耿纪等人企图发动政变,事败后被曹操夷灭三族。(《三国志·魏书一》)

2.长史:一人,官秩一千石。上公、三公、丞相及各将军府皆有一名长史,总掌府中各曹(曹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部门)的事务。《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

《通典》中说曹操有左、右长史各一名,我认为不可信。史料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的仅有《裴注三国志》一处:“世语曰: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兖州从事为泰山太守。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这里的世语应该指已经失传的《魏晋世语》,从裴松之注解中所引用的一星半点来看,这部书史料价值不高。不过,不排除曹操丞相府同时有两名长史的可能。

一八九年左右,何顒为相国董卓的长史。

二一一年,曹操西征马超之时,转陈矫为丞相长史。曹操班师回到魏郡后,陈矫转为西曹属。

二一一年左右,国渊担任曹操丞相府的居府长史。(《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命五官将丕留守邺,以奋武将军程昱参丕军事,门下督广陵徐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乐安国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居府即坐镇丞相府。

二一二年左右,徐奕担任曹操丞相府长史,替曹操坐镇西京长安。《三国志·徐奕传》:“超破,军还。时关中新服,未甚安,留奕为丞相长史,镇抚西京,西京称其威信。”二一七年左右,徐奕还曾担任过留府长史。《三国志·徐奕传》:“太祖征孙权(此处应该是指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在濡须口击败孙权一役),徙为留府长史。”

二一三年左右,万潜、谢奂、袁霸可能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长史。《裴注三国志·魏书一》:“魏书载公令曰:‘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这里并没有明说是丞相长史,所以我并不是十分确定。

二一五年左右,杜袭担任曹操的丞相府长史。二一九年,曹操以杜袭为留府长史,让杜袭带兵驻守关中。留府即替丞相留守。

二一七年左右,王必担任曹操的丞相府长史。王必在二一八年死于耿纪、韦晃之乱。

二一八年,曹操以辛毗为丞相府长史。《三国志·辛毗传》:“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毗与曹休参之。军还,为丞相长史。”曹洪平下辩指二一八年,曹洪在下辨大破刘备的将领吴兰。

二二零年左右,吴质可能为曹操的丞相府长史。《三国志·吴质传》:“东汉献帝延康元年曹丕即王位……而吴质仍为长史如故。”没有明确说是丞相长史。

最新小说: 废材狂妃:修罗嫡小姐 师父在上:徒儿很乖张 且为谁嫁 国师榻上欢:丞相娘子,不嫁! 嫡女庶心 当嫁 春红帐暖 异域天使女巫 明朝小夫妻 流云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