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二十五章:世上辉煌终落幕

第二十五章:世上辉煌终落幕(1 / 1)

战争的爆发从燕国皇帝的征召令开始!

慕容恪将燕国驻守河东、太原、辽东、草原的步骑几乎都召回蓟城,大量的攻城器械被推到了城池前,呼啸的骑兵在河北纵横,燕国军队分三路同样进攻,目标直指汉国在河北的唯一重城,邺城。

汉国在河北所有的防御都是依托邺城而进行,攻下邺城,汉国军队的唯一结局就是去黄河中喂鱼,让来年的鱼虾更加肥美。

汉国和魏国不同,魏国的统治基础已经被败坏完,就如同一座沙堆起来的城堡,慕容垂用暴力一推就直接散掉,就算是还有力量,但再也凝聚不起来。

汉国则是一个比较稳固的国家,虽然现在有各种问题,但并不是一推就能倒的,当然,这都是理论情况下。

无能的君王能大大加速一个国家的灭亡,贤能的君王则能够延缓社稷的毁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胜败最终还是要交给运气。

慕容垂一战克关中,和魏国大军在外有很大关系,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燕国对完整的冀州已经垂涎太久,已经等待了太久,燕国虽然一直在这打野战,但攻城战已经演练了无数次,尤其是对邺城的攻防。

一场战争从一开始,燕国就几乎使出了全力,从辽东调来的披甲人,最精锐的燕国步甲,在数之不尽的攻城器械进攻下,摇摇欲坠。

慕容恪坐镇中军大营,指挥着进攻,他的命令很是简单,“一个月内攻破邺城,如果不能攻破,那就用水淹掉它,我们只能在这里耗费最多三个月的时间!”

慕容恪一开始是希望能够在之后将都城迁徙到晋阳的,但现在看来是不行了,都晋阳有些不符合以后和梁国争锋的局势,反而和关中对上了。

那备选就是邺城,蓟城太偏,不能控扼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慕容恪是不愿意毁掉邺城的,一旦水淹,起码数年之内,邺城都不可能再做都城。

……

燕国的攻势又急又猛,南朝的梁国也大军出击,使汉国腹背受敌,汉国群臣立刻就感觉到了二国的来者不善。

而汉国皇帝,自己阻断了自己的耳目,宦官和后妃等,都顺着他来,不与他讲这些军国之事,直到他不得不上朝的大朝会上。

邺城被燕国精锐大军围困,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军队正赶往邺城,可能会达到数万大军,邺城正危在旦夕的消息他才知晓。

汉帝难以置信的问道:“朕待在宫中不过半月而已,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

英侯洛振业当即站出来指着汉帝喝道:“上古的圣王披肝沥胆的治理天下,尚且担心自己不能让天下的万民安定,至高的素王为了听取贤人的意见,就连饭都来不及吃。

天下的事情难道仅仅是一件吗?

天下的君臣难道都每日无事可做吗?

十几日啊,一日有百事,累计便有千余事,一日有千事,累计便是万余事,这天下之大,又何止一日千事呢?

上古的圣王之所以能够治理天下,就是要主动的倾听四方的声音,以防止偏听偏信,这世上只听闻有奸臣堵塞皇帝的耳目,却未曾听闻过,竟然有皇帝自己堵塞自己的耳目。

何等的可笑啊。

你不思索你的错误,竟然还能在这里问出这番话,对得起宣烈皇帝的创业艰难吗?”

洛振业的声音在大殿中作响,皇帝有些生气又满脸羞愧,洛振业是他的老师,他只能白白挨骂,其余大臣有的同样愤怒,皇帝此事太过于离谱,有的人默不作声,只默默望着这一幕。

皇帝只能无奈的捂着脸说道:“英侯不要再说这些话了,现在邺城危在旦夕,梁国又两路兵锋直指我青兖之地,该要如何,诸卿可有什么计策?”

现在还有能什么计策,无非就是抽调援军去支援邺城,再抽调援军去抵御梁国的进攻。

皇帝满心慌张道:“诸卿,燕国和梁国一起来犯,我大汉可能破敌吗?”

谁又能知道呢?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伱,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最后依旧是洛振业出声道:“燕国和梁国联合虽然强大,但他们是进攻一方,我大汉则是防守一方,他们的士卒损失倍于我大汉。

他们是劳师远征,我军则以逸待劳,他们要维持粮道,我军可以就地取食,这都是我军的胜理。

只要我大汉守将都能够坚守住城池,胜利会是我们的。”

洛振业虽然满心都是愤怒,但还是说了一堆废话来安抚皇帝,只要守住城池就能够获得胜利,相当正确的废话,但问题就是守不住。

守不住怎么办?

……

守不住就将失去整个冀州!

燕汉两国在冀州的长期对峙,渐渐地从势均力敌到燕强汉弱,燕国肆意的军事进攻,长期生活在燕国铁骑之下,整整一代人见识了燕国铁骑的战无不胜,这摧毁了冀州人对汉国胜利的信心。

这种信心的崩塌,在平常还看不出什么来,但在燕国决定对汉国发起全面进攻,而且的确势如破竹的席卷河北时,整个河北的民心一下子全崩了。

反抗是徒劳的,这种想法到处都是,所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固然有局限性,但深刻的提出了,人心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性因素。

河北只能用望风披靡来形容,燕国铁骑到达哪里,战线就推到哪里,汉军几乎是溃不成军,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燕国对冀州长年累月的效应所致。

但这幅场景,吓坏了奉高中的汉国权贵,洛振业翻来覆去的看战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皇帝更是再次发生了,“为之奈何”的叹息。

就连主持梁国伐汉攻势的萧衍也被慕容恪打仗的速度吓了一跳,按照这种速度,河北很快就会彻底沦落到燕国手中,那个时候的燕国,定然会饮马黄河,再和梁国争夺青州和兖州的土地。

萧衍只能一方面加快进攻的速度,一方面让洛显之派遣更多的军队,以支援两线的进攻。

……

以一国敌两国,尤其是燕国和梁国这样的大国,钱粮和军队以及大将,都不如二国,汉国自然只能节节败退。

汉国军队在河北败退,在黄河边死去,在兖州败退,从荥阳冲出的军队,不再是盟友,而是催命的死神,在淮泗败退,汉国彻底失去了这里。

这一幕颇有些昔日邦周时,诸国合纵连横,任一国再强,面对诸国的联合,都要败下阵来。

汉国依靠着人口还能够死撑,但没有反制的手段,这不过是慢性死亡罢了,甚至如果发生了意外,被人如同魏国灭亡一样,直接斩首奉高,那就直接暴毙了。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果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但军事的成功和失败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的走向。

如果汉国在和燕梁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那现在奉高就不会陷入这种沉寂的境地,连续的军事失败让奉高中的政局处于失控状态。

现在的汉国已经不是刚刚建立的时候,刘备在的时候,他即便是有失败,但内部依旧能够维持稳定,但现在不一样,出现失败之后,没有人会去担责任,全部都是甩锅,互相的指责,以及暗地里的潮流。

皇帝哀叹着说道:“燕军势大,难以抵挡,现在可谓是我大汉生死存亡的时候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大汉的命运如此吗?”

洛振业面无表情道:“这世上哪里有命运能够决定一切的事情?

贤明的君主能够抓住那些一闪而逝的机会让陷入灭亡的邦国兴盛,让失去的礼仪制度恢复正常,而昏聩的君主呢?

他不知道祖先创业的艰难,相信虚无缥缈的命运,忽略古代圣王的美德,追求奢靡和华丽的宫殿服饰,不愿意倾听忠臣的劝谏,身边全部都是那些奸邪的小人。

沉迷于美色和肉欲之中,不能谨慎的克制自己,而且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么做却还想要得到一个兴盛的国家,这是何等的可笑呢?

军队已经废弛了,人心已经溃散了,您不是遭遇了命运的厌弃,而是自己放弃了自己,天降下的灾祸,尚且可以活命,人自己所造出的孽,却是不能弥补的。

臣曾经多次的劝谏陛下,在陛下学习的时候将这些道理说给你,但最后陛下都当作耳旁风,认为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言语,怀着这样的态度,又怎么可能得到好的结果呢?

结果等到敌军已经攻破了城池,降服了百姓和军队,兵锋已经指到了脖颈上,死亡就在眼前,社稷就要倾覆,宗庙就要损毁,你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了一丝的悔恨,可笑。”

洛振业在扎心这方面是顶级的,他这些话本该作为谏言去讲给皇帝的,但皇帝不接受他的劝谏,自古以来,先有贤明的君王,才有能劝谏的贤臣。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皇帝有些自暴自弃的说道:“如果现在已经晚了,那朕就知道投降吧,这么打下去,又是在做什么呢?”

皇帝的言语瞬间吓住了一众大臣,汉国虽然危在旦夕,但还不至于已经彻底回天乏术,这么直接投降,那岂不是为天下笑。

洛振业眼中彻底失望,人在绝境的时候,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通常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就连泥人也有三分火气。

一个皇帝,最不能割舍的就应当是他的皇位,任何想要夺取他皇位的人,皇帝都应该有拔刀相向的勇气。

人的能力天生有高有低,但骨子里的这股气不能缺,但现在他听到的是什么?

投降?

话说到这个程度,洛振业已经认为汉国没有任何翻盘的点了。

人生在世上,总是要期待奇迹的。

人只有相信有奇迹才能创造无穷的未来,历史上多少以弱胜强的战役,都是处于劣势的人不放弃,拖到敌人自己出现了问题,才能够成就大业的。

但现在皇帝却放弃的这么干脆。

洛振业愤然道:“皇帝陛下,你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读史书,臣作为你的老师只觉得惭愧,我没能教出一个可以振兴邦国的君王来。

臣今日再最后教你一次,一个君主走到末路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史记上记载着,在邦周灭亡的时候,周天子说过‘宁愿在暴雨高歌中死去,也绝不在沉默中活着’,一个君王,走到末路的时候,就要记住一句话,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

如果就这么投降了,你愧对宣烈皇帝,我愧对历代英侯。

我绝不投降。

若是有朝一日九天之上见到宣烈皇帝,你妄为刘氏子孙。

言尽于此。

皇帝想要投降就投降,我今日就会离开奉高到前线去,既然我劝谏不了你,那我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

说罢这句话,洛振业转身就走,他不想再见到皇帝。

这世上哪里有不为国家社稷陪葬的君王呢?

他以为自己是禅让的君王吗?

洛振业对着皇帝的这一段狂喷,惊呆了殿中的臣子,殿中的侍卫反应过来之后,连忙拦住了洛振业的去路,洛振业眉头一皱吼道:“你们要拦我吗?”

他虽然不再年轻,但却依旧声音洪亮,何况汉国中谁人不识英侯,那些侍卫对视几眼后,缓缓推开,洛振业正要离开,皇帝终于从被喷的呆愣中回过神来。

然后皇帝直接哭了。

哭的还相当的凄惨,边哭边道:“老师,这世上谁不怕死?为什么一定要死,汉声帝尚且活着。”

他说出这话时,殿中群臣中大多数人都眼光闪烁起来,能活着,还是不愿意死的,尤其是皇帝准备投降的话,那就更没必要了,但亦有一群人昂起头颅。

洛振业转过身来直直望着皇帝,又扫过殿中群臣,对着皇帝平静道:“如果我大汉能胜这一场,万事万安。

如果不能胜,只要陛下愿意死社稷,臣便愿意给陛下殉葬,让英侯爵位随着汉皇帝的消失而消失吧。”

说罢洛振业彻底不再回头,离开了这里,只留下面面相觑的一众人,有一些人跟着洛振业离开,皇帝张了张嘴想要将洛振业留下来,但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死社稷哪里是说说那么简单呢?

皇帝如果真的有那么强的意志,他就不可能走到这一步,他只想享乐,舞文弄墨,沉湎于声色犬马之间,人生在世上,不就是为了享受吗?

洛振业走出大殿,望着湛蓝的青天,他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记忆已经很是模糊了,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了草原,然后再也没有回来。

他走在皇宫中,这里的建筑并不如何的巍峨,在几个国家中,可能是比较差的皇宫,所以皇帝一直想要修建更好的宫殿。

先汉和后汉的所有皇帝都不曾临幸过这座城池,这里从不曾是大汉的任何一个中心。

但他踏在这一块块青石板上,望着那些岁月划过的痕迹,脚步却只觉愈发的沉重,汉朝最后的一点痕迹,就要随着这座城池而落幕了吗?

这里有三代皇帝的奋斗,有五代英侯在这里振作,这里终究也有一些光辉,就这样落幕,于心何忍呢?

……

关于英侯一系,在萧衍率领大军离开建业时,和洛显之开诚布公的谈过。

若是其他的家族,分家这么久,早就没有什么关系,萧衍也不在意,但他知道洛氏不一样,这个家族对于亲情的重视,是远超常人想象的。

萧衍曾经问洛显之,若是他率领大军攻破奉高,那该要怎么处理英侯。

洛显之当时沉默了许久,而后才缓缓说道:“陛下,你不会在奉高见到一个活着的英侯,他身上背着的爵位,和汉这个名字绑定,汉国破,英侯亡,如此而已。”

洛显之的语气中带着深深地压抑,萧衍几乎没有见过洛显之的这幅表情,他又问道:“那你为何还要主持对汉国的攻伐呢?你明明可以选择进攻蜀中的。”

洛显之背负着手,思索了许久才说道:“臣只做正确的事,英侯的落寞是注定的,不过是迟一点,早一点而已。

进攻汉国对梁国来说是正确的事情,消灭割据对天下来说是正确的事情,我们既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便可以秉持着内心旗帜向前。

如果真的能先攻进奉高,那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就能够保住英侯一系。

而不用担心他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甚至遭遇不幸,一个不幸却会带来幸运,这便是祸兮福所倚的道理。

陛下,您会保护英侯一系的安全吧。”

萧衍朗声笑道:“当然会,那是你的族人,只要他们不对我大梁抱有敌意,朕为什么要对这么一个举世闻名的豪族去做专门的针对呢?”

洛显之躬身道:“臣多谢陛下。”

一次富有成果的谈话。

唯一的问题是,萧衍能不能先攻进奉高城呢?

进入奉高城后能不能维持住军队的军纪呢?

这个时代除了神庙军和敢战士之外,没有任何一支军队的军纪是称得上好的,区别只在于烂和更烂。

即便是萧衍能约束住,那,如果先进城的是燕国呢?

燕国和梁国谁更强?

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因为谁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燕国,尤其是在进攻的速度方面,拥有大量骑兵的燕国,早就能够率领着大军在青州纵横驰骋。

……

洛振业并不是那种非要让全家都跟着他去寻死的人,况且英侯一系本就子嗣不盛,洛振业在晚年的时候才勉强有了一个儿子,结果还在前年夭折。

之前生下的都是女儿,其中两个已经嫁人,还有一个没有嫁人,年纪也小,还没有及笄。

已经嫁人的两个女儿,他不能随意干涉,小女儿却不同,他给洛显之写了一封信,请洛显之派人前往将他的小女儿接到姑苏去。

至于英侯府中的家臣等,该解散的解散,不愿意离开的,就随着三个侯府小姐前往不同的去处。

无论未来如何英侯府是要散掉了。

当年煊赫门庭若市的英侯,两汉五姓七望第一家的英侯,最终竟然这样落幕,这世上最残酷的事情,大概就是新时代已经到来,明明能看到那新时代,甚至就在眼前,但不得不背负着旧时代的枷锁,那新时代不是能够追求的东西。

放在如今遍及诸夏的战争中,一个豪门贵族的衰落,却又不算是什么了,在这场十万计兵力的战争中,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家族兴起,又有无数的家族没落。

那些盘踞在地方的豪强大族,在兵锋之前,就如同是纸糊的一般,稍有不慎就是被推过去,尤其是城破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有许多大人物死于非命,其中甚至有许多是名动州党的清流名士。

……

慕容恪统率的燕军和萧衍统率的梁军,将心气散掉的汉国吊起来打,这是大势如此,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反抗,汉军的崩溃没有魏国那么夸张,但朝廷上的巨大裂痕,一定会影响国家的中下层。

守城的将领,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守城,就不会有一定要守住的精神意志,一座城,一场战争,胜利是这批人,失败也是这批人士气旺盛的时候就能胜利,士气衰败迷茫的时候就会失败,如果没有这种意志,城破就是注定的事情。

这就是汉国现在所遭遇的最大问题,那就是皇帝自己的抵抗心理都不强烈,这让其他各级的官吏将军都很是被动。

这世上只有极少数的官员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效忠皇帝,而是效忠自己的思想,臣服于皇帝只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如果皇帝违逆了这些抱负,他们甚至会反对皇帝。

其余的官吏,都是墙头草,会跟着朝廷的变化而变化,这些人都有灵活的道德底线。

……

远在关中的慕容垂收到慕容恪的信件后,读罢捏紧信件,而后将其点在烛火上,烧成灰烬,然后他的目光眺望着关中以及四周。

表面上他有蜀中和河西四郡两个选择,但实际上他只有一个,那就是河西四郡。

他刚刚统一关中,在这里的统治基础还相当的薄弱,现在的稳定完全是建立在军事胜利上的,这种统治是相当脆弱的,如果一个不慎,不说遭遇战争失败,即便是稍稍不顺,就有可能会造成崩盘。

战无不胜的形象对现在的慕容垂来说,是维持整个关中的关键。

所以他在挑选对手的时候,就不得不挑选那些更软柿子的一方。

蜀中无论战力如何,但那个地方易守难攻,很可能会陷入长久的拉锯战中,在蜀中攻城,所要遭遇的实在是难以想象。

尤其是统治蜀中的还是曹氏,作为覆灭了魏国的人,曹律一定会和慕容垂死战到底,这种情况下,想要快速的攻下蜀中,就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既然如此,那慕容垂就不会选择蜀中作为对手。

而且对慕容垂这种名将来说,攻城战实在是不划算,野战和攻城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争。

古之名将大多数都是野战的超级高手,因为只有野战才能体现一个名将的智谋和勇武,而攻城战和守城战,一座城池和险关的加成实在是太大了。

当初函谷关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就算是古之名将去进攻,随便一个二流将领就能让其在城下喋血。

河西四郡就没有这个问题,那里一马平川,是骑兵纵横最适合的地点,而慕容垂麾下最强的就是燕国铁骑,而且河西四郡普遍没有坚城,甚至没有什么高山险阻。

在那里打仗,拼的完全就是将帅的内功,而这方面慕容垂不畏惧任何人,他坚信自己是天下最强的将帅。

昔年洛无疾从长安出发,奔袭千里进入河西走廊,现在慕容垂同样从长安出发,率领着万余骑兵,前往河西,而关中,他则留给王猛来治理,杨成则被他带着前往前线。

从这个安排里面,就能够看出来,慕容垂还是有一些政治能力的,王猛唯一的依仗就是他慕容垂,所以在二人中,慕容垂更重用王猛。

当然,王猛的确更优秀,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

这世上同时有两场战争发生。

慕容垂吞并凉州之战。

燕梁灭汉之战。

庞然大物愈发庞大,这就是分久必合的道理。

————

这世上总是旧的事物被新的事物取代,当汉末的时代彻底远去,当魏国和汉国先后死于并不光彩中时,我们都知道,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已经是雨打风吹去,我们用新的史书来命名这个时代,它被称之为南北朝,一个统一北方的政权,和一个统一南方的政权,告诉天下人,这是燕国和梁国的时代。——《诸夏·南北朝》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农家傻女:冲喜乞丐夫 重塑国魂 女配系统总是崩 惠帝之子 美人多骄 魔女现世:面瘫王魔妻 萌妃无敌:抢个邪帝来玩玩 枭妃惊华:妖孽王爷宠毒妻 燕京纪事 上神,你家天规碍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