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贞吉得到清流的举荐,出任南京户部侍郎之后,赵贞吉就想尽办法拒绝胡宗宪的求援,禁止江南的粮食进入浙江。
比起来,自己的老丈人方望海和胡宗宪的关系就浅多了。
他们不过是在浙江钞关税上有些合作,后来胡宗宪还侵夺了浙江钞关厅的职权,两人合作不欢而散。
可就是这样,在浙江大灾之后,方望海还是不计前嫌,愿意支援浙江粮食。
苏泽对方望海肃然起敬,大明朝像是方望海这样的官员不多了。
方若兰说道:“今年以来,爹想做的事情多方掣肘,最后一事无成。”
“你帮着爹筹办的钞关厅也都废了,南京户部那些官员也都倒向了赵贞吉。”
“娘也觉得,爹这个官做的没什么意思,就劝他先回福建,不行就辞官回乡好了。”
好官难做,方望海是个办事的人,对下属也不错,可是在大明这个官场体系中,做事的人就不是升迁的那个。
官员提拔升迁,全都是依靠上级。
大臣要进内阁,要看皇帝的喜好。
重要岗位大臣的任命,要看内阁的推荐。
就连最基层的岗位,也要看上官的推荐和考成。
方望海没有后台,和清流的明日之星,徐阁老的弟子赵贞吉比起来,到底要投靠谁自然不用说。
南京户部的官员倒向赵贞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苏泽苦笑一声,大明朝中后期的改革,最后基本上都是人亡政息,就算是好一点的也就是人走茶凉。
苏泽帮着方望海在江南筹办钞关厅,改革南京盐法,平定振武营叛乱,做了这么的事情,最后在江南官场上,却是一点成果都没有留下来。
官场的人脉、声望,都如同浮云一样,随时可以吹散。
回过头来,苏泽在南直隶留下的成果,都和官场没什么关系。
一个是天工书院,虽然苏泽已经去了福建,但是天工书院培养的学生,已经融入到江南各行各业中。
《天工开物》一书中的种种赚钱法门,如今在江南都有工坊,苏泽在这些工坊主和匠人眼中,几乎是祖师爷一样的存在。
另外一个就是《警示报》和《通言说》,这一份报纸一份杂志,已经覆盖整个南直隶,连南直隶附近的两湖、江西、山东等省,都有了印刷坊刊印。
最后就是上海抗倭缉私总团了,苏泽嘴角露出笑容,为了保住这个据点,苏泽可以说是煞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