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懂西方世界,但是西方世界不懂中国,即便是英美法等国也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支援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的侵略,甚至是不惜冒着和德意阵营宣战的风险。
从193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政治风向忽然有了很大变化,首先通过国会发表声明,公开反对极左和极右主义西班牙主导内战,以及公开警告意大利停止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伴随着这样的一个声明和一次警告,中国也派遣了数十万的自由联军进入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1937年3月,中国在亚盟领导会议上同其他各成员国达成一致协议,亚盟成员国不得再同其他国家保持直接的军事同盟关系,以此为由,帝国总理大臣顾维钧亲自访问法国,就提前中断中法同盟关系,改签署《中法友好互助协约》一事进行讨论。
由于中国实质上已经同苏联、德意在地区开战,同日本也处于紧张的海军竞赛中,不愿意牵涉到战争中的法国很体面的给予了理解,经过数轮到协商,双方改签《中法友好互助协约》,正式于1937年8月15日结束双方的军事同盟关系。
至此,中国也理清楚了整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中国的外交重心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回亚洲、中南美洲和东非。
当中国完成了核武器的战略研制计划,从这一年开始,整个世界的政治局势随之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没有多少国家能够理解中国在政策方向上的突然性变化。
帝国派遣了超过二十万的自由联军奔赴西班牙战场,在东非战场也投入六万自由联军,组建成两个半机械化的陆军师,对意大利陆军迎头痛击。
话说意军连西班牙内乱民兵的战斗力都不如。
帝国中央陆军的正式介入让意大利侵略军迅速土崩瓦解。而所谓的自由联军基本都是由帝国二线的巡防军和地方退役士官组成,一部分甚至是刚从军校毕业的新生。
1937年5月,气急败坏的意大利索性撕碎了脸面直接威胁帝国将会爆发真正的世界战争。而帝国则更不留情面的派遣正规的中央国防军进入东非,海陆空三军全部派遣精锐主力抵达。
局势进一步恶化后,英法决定介入调停,结果遭到意大利拒绝。因为意大利已经在厄立特里亚集结了二十万的军队,从国内抽调了大约四百多架飞机和两百多辆坦克,摆出一副全面扩大战争的架势。
帝国中央军以四个陆军师和一个空军师对峙两倍于自身的敌军。但加上协同作战的自由联军和埃塞俄比亚军,总兵力基本同意军相当。
5月的埃塞俄比亚已经是非常炎热的地方,埃塞俄比亚和北方的苏丹,东侧的索马里不同,它是非洲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当然比不了乌干达、刚果这样的国家,可在东北非确实属于气候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可惜是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太低。
这毕竟是人类诞生的地方,它的自然环境有它的特殊性。
刘赓云很早就知道自己可能要去埃塞俄比亚,一直都在搜集和这方面有关的资料,以及意军的军事情报,即便如此。当他来到非洲还是觉得自己对这片天地所了解的太少。
他印象中的非洲是一片广袤无边的草原,有非洲雄狮和猎豹,还有无尽的土著,在埃塞俄比亚领军作战的期间,他抽空去了当地的一些古迹建筑才意识非洲也有悠久的古代历史。
以他的水平要对付意军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关键并不在于他的水平,而是整个军队的水平,从这个水平进行对比,以他这几月和意军的几次规模战役中摸索的对手水准来看,这样的军队连当年的东北土匪都不如。
他一度有点难以理解这样的军队也敢侵略其他国家?
凭什么呀?
他倒是能够理解这一点,现在意大利完全不是当年的罗马帝国时代了,意大利的城邦体系使得全国各地的士兵都缺乏相互的认同感,作为现代民族意识发源地的欧洲,特别是拉丁欧洲,意大利人显得过于特例,他们甚至很难凝聚出那种为了民族而死的壮烈情怀。
这是一个精神上早已腐朽的罗马后裔。
其实刘赓云在中苏战争之后就已经长期远离军队的第一线,一直是在东北军事学院担任院长,但这让他对于机械化战争和现代军事理论、战术、战略的变迁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而这恰恰是皇帝派他前来同意军主力会战的原因,就要在这片古老的阿克苏姆帝国的遗迹之地上,他要用一场又一场的实验性的战役来证明帝国陆军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这个议题。
如果有错误,他们还可以重新调整。
虽然在军力上并不占优,但是刘赓云带来了三支精锐机械化师,分别是第十师、第十四师和第二十师,这些都是帝国早期整编师时代就已经确立的精锐部队,第十师是主力坦克装甲师,第十四师和第二十师都是常规装甲师。
在这几个月里,通过边打边练的方式,刘赓云将十二万人的自由联军编成六个新编自由旅,但直到今天,刘赓云都没有真正将主力部队拿出来,也没有让自由联军以帝国陆军最为拿手的快速机动战术进行速战。
和当年配合陈武担任教导长一样,学院派的刘赓云不是那种急于求成的将军,他更擅长稳稳的保持守势,静等对方露出极大的破绽,在此之前,他也不习惯过早求功心切的暴露主力。
此外,因为全军都没有打过意军,最早和意军的接触还是在一战时期,他和部队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对手,熟悉对手,摸清楚对手的习惯。
意军在埃塞俄比亚南北两地都拥有殖民地和港口,但因为帝国海军进驻在亚丁。扼守着整个亚丁湾,意军不敢轻易冒险,只能在北侧厄立特里亚的马萨瓦港口集结。挥师南下进入阿克苏姆,在阿克苏姆高地再次集结成四十万的陆军,陆军航空队则有两千多架战斗机和四百余架轰炸机。
虽然只是经过几次规模大不的战役,但是意军撤退的速度很快。已经基本将整个埃塞俄比亚空了出来,只是在阿克苏姆周边进行集中防御。
刘赓云则将自由联军的部队布置在一个叫阿比阿迪的小城布防,同意军大约保持着三十公里的距离构造防线。而主力精锐的中央军的三个机械化师和一个新编辎重旅则留在默克莱地区。
意军在阿克苏姆一带布防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一带都是荒山地,没有道路,机械化部队快速插进的难度太大,整体地形对防守方极其有利,虽然意军的战斗素养并不强,学院派出身的刘赓云将军也不打算硬攻。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是五十七岁的老将领,打了十年的仗,当了二十年的院长,熟读《史记》的他在举手投足间更像是一位文人墨客,而非军事将官。
对当地的地形了解清楚后。刘赓云重新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规划,并且上报给中央军部,希望能得到批准。
在军部批准之前,他要做则是积极进行两手准备,中央军部若是不批准,他只能硬攻,即便是硬攻也是要讲策略的,若是中央批准他的计划,他就要速攻,速攻倒是没有什么策略可言,速度足够快就行,三百公里大行军,直接切断对手港口即可,只是需要海军的配合。
这几天,中央军部一直在不断的开会,对于刘赓云的新作战计划,支持者占多数,因为这也一贯是帝国陆军的风格,虽然帝国陆军的强度绝对够硬,但是陆军更喜欢发挥快速进攻这一点特长优势。
陆军同意,总参谋部和海军则不是很同意,陆军作战还可以用自由联军来遮掩,连海军都杀了过去,这算什么?是不是等于彻底宣告中意开战?
帝国中央海军的两艘航母和两艘战列舰已经抵达亚丁湾,距离意大利海军只有700公里的距离,14个小时即可抵达,加上隐藏在索马里海域的潜艇部队,以及驻扎在埃塞俄比亚的空军,想要击溃意大利海军停靠在马萨瓦港口的三艘战列舰并非做不到之事。
争论不休之下,最后只好去找皇帝,而皇帝给予的结论是“先宣战,再决战”。
这个决策让内阁很难受,虽然德国和意大利还没有签署正式的同盟条约,但在形式上,双方已经确认了协调外交政策之类的准同盟协约,在帝国决定干涉西班牙内战后,德国考虑中德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希特勒个人对华皇陛下的特殊尊重,德国立刻选择撤出战争,并且减少了对西班牙极右翼的支持。
在中法结束了军事同盟关系,仅保持经济盟约和战略互助协议后,德国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强中德关系,试图不惜一切代价同中国结盟,近期一直在示好,使得中德关系保持在很不错的情况,德国也一直在积极的试图调解中意战争。
如果军部真的宣战,那不仅是彻底要和意大利撕破脸,也等于是给了德国一记响亮的耳光,连中德关系都要随之破裂。
军事上,中国不怕这种关系的破裂,但在经济上,内阁还是希望保持现有的关系与合作。
在军部和内阁又形成争议后,皇帝深夜召见总理大臣顾维钧,就此进行协调,最后还是内阁选择让步。
1937年5月25日,中央内阁政府通知意大利驻北京大使馆,正式通告,要求意军在5天内必须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自由,撤出意军在埃塞俄比亚的所有军事武装力量,向埃塞俄比亚赔偿4000万英镑的战争赔偿,否则,中国将会对意大利宣战,终结意大利在东非的一切殖民统治。
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刘赓云迫不及待的就准备让陆军主力挥师北上,不管海军打不打,他是肯定要打了,毕竟手里有足够的空军,他肯定要打的。
5月30日,在德国和英法的协调下。墨索里尼决定同意中国提出的停战要求,但是拒绝向埃塞俄比亚支付任何战争赔偿,双方在这一条款上未能达成任何一致意见。
5月31日中国北京时间上午9点。开罗时间凌晨3点,中方正式向意大利宣战。
结果,人类战争史上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就将正式的发生了。
宣战两天后,刘赓云还在积极筹备攻势。为了牵制住意军,掩护主力精锐北上切断意军退路的作战意图,他决定派遣自由联军进攻阿克苏姆地区。六个新编旅在这一天就将做好全面北上的准备。
就在刘赓云准备出兵之际,意大利驻东非殖民军的四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的已经南下进攻,十多万的大军疯狂涌向自由联军驻守的阿比阿迪防线。
刘赓云这样的学院派将领在选择防御区时是非常有水准的,他所布置的这条防线距离意军的阿克苏姆防线只有二十公里的距离,但是防线两侧都是高原山岭,只有中间的这一段十五公里长的区域是丘陵地带。
在整条防线的建设上,刘赓云也选择依托高地进行防御。意军很容易就能攻入防线,但主力部队也极其容易被切开,必须分散开去围攻自由联军的高地,一旦进入这样的战况,刘赓云就可以充分发挥中国陆军快速猛攻的特长。利用防御高地吸引敌军,再在周边进行包围切割作战,不断利用步兵的机动特长围歼对手。
刘赓云的设想是很好的,可意军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恐怕在很长时期里都会是一个难以解答的悬念,总之意军直接挥师南下,四个步兵师跟在一个装甲旅的后面,以一条贯线进军的方式直接冲进了刘赓云的阿比阿迪防线,仿佛这里根本没有防线,或者他们以为自己一来,对手就会逃跑。
意大利空军有侦察机,有战斗机,有轰炸机,这些飞机只要在上空飞一遍就能知道这里的情况,战斗打了这么久,既然要宣战了,相互在不足二十公里的距离上对峙了近三个月,对于敌军的防御布置总要有基本的了解吧?
结果,意军居然完全不了解阿比阿迪防线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刘赓云这样的学院派将领可以说是前半辈子都在打仗,后半辈子都在搞战略战术军事研究,可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军队,也没有研究过这样的军队。
既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
刘赓云在阿比阿迪防线经营了三个月,布置了四十多个重点高地防区,结果意军就像是十几万瞎子军队一样的冲了进来,而且从头至尾都没有空军参与作战。
最终的结果显然是一场悲喜剧。
十几万的军队被切割之后遭到了狂轰滥炸,前后两个部队为包围后,刘赓云本来想搞一场围城打援,歼灭两个部队,将剩余的部队围在中央,让意军的后续部队过来救援,再派主力截击救援部队,结果还没有等大军合围,意军十多万人的部队就投降了。
谁都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局面。
蒋方震对东非战场一直是比较谨慎的,他第二天上午发电给刘赓云,要求刘赓云详细汇报战场上的情况,刘赓云回电说他正在抽调一切人力物力修建俘虏营,以确保能有办法安置十万意军俘虏,同时要求军部尽快从西亚盟国抽调粮食过来,因为他的军粮很难保证这十万俘虏的正常需求。
两天后,刘赓云再次发电,要求中央军部务必要增派粮食和辎重部队,确保他能安置二十万意军俘虏。
东非战场的这一场中意战争可以说是打的稀里糊涂。
要说凶狠,双方也很凶狠,连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双方也有坦克部队的正面厮杀,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一些战况,从整个战役和大方面来说,意军是很糊涂的,以至于中国军队也搞不清楚意军的作战意图。
虽然是一场大胜利,刘赓云却实在想不明白胜在什么地方。
从1937年5月31日正式宣战到7月底,帝国就占领了意大利在东非的所有殖民地,但是战争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帝国继续考虑派遣军队进入利比亚,彻底消灭意大利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
整个东非战争是非常具有黑色喜剧性的,甚至很难用“战争”这个词来形容,在战争初期,德国表面上是支持意大利,实际上一直在支持中国,以换取中德关系的进步,甚至援助了埃塞俄比亚数万支步枪,达到将意大利长期拖延在非洲,难以集中精力应付欧洲问题的局面。
英法则是明确反对意大利,同时又给予意大利一些暗中的支持,希望将中国拖延在非洲。
结果到了战争后期,因为意军驻东非殖民军彻底被摧毁,英法唯恐中国继续支持周边英法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又匆忙停止了对意大利的支持,急切的想要为中意两国协调,而德国则又开始支援意大利。
意大利也确实是有一个狂妄自大的领导人,墨索里尼根本不承认意大利战败的现实,还要继续打下去,重新建立他的大罗马帝国旧梦。
因为英法的限制,中国海军无法进入地中海,也就没有办法进攻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至少短期内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对英法限制的回馈,帝国增加了在东非的驻军规模,威胁英国在英属索马里和苏丹的安全。
直到1937年的12月,意大利才被迫接受英国提出的停战协调意见,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和自由,承认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的保护权归属中国。
如果人们知道意大利驻东非的空军是因为缺乏燃油而从来没有正式的起飞过,而意大利给空军部队配备了足够的通心粉和冷冻肉、蔬菜,唯独没有配备航空燃油,人们就会更觉得这件事充满了戏剧性。
最戏剧性的则莫过于意军从头到尾都没有制定出一份真正的作战计划,因为墨索里尼的命令而被迫出征的军队,从上至下都荒唐的根本不知道具体要进攻哪一个阵地。
如果还有比这更荒诞的事情,那莫过于意大利海军在阿萨瓦港口停留的两艘战列舰,在接到撤退的命令之前就擅自撤回本土维修,运输船队则以等待战列舰护送为由躲在比利亚的港口维修,而意军也未对此作出任何处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