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象看了看四头母象,三头母象默契地松开鼻子,将幼象、岩仔和尸体放在地上。接着,祖母象带着四头母象,用鼻子将悬崖前的一堆石头,挪到了两边的灌木丛。
四头未成年的小象,见祖母象和母象搬运石头,也开始模仿起来,在一边搬运小石头。
幼象和岩仔也不敢贪玩,一边打量着幼象尸体,一边看着忙碌的野象,不知道它们究竟要做什么。
石头很快就搬完了,悬崖露出了一个洞穴,洞口的大部分,被十多块大石头挡住了,野象无法进入。
祖母象带着四只母象,又以鼻子作为工具,大家一起用力,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十多块大石头掀到一边。
洞穴不小,洞口只有四米多宽,三米多高,里面逐渐变宽,在近十米深的地方,宽度差不多达到了十多米。
原来,这个洞穴就是传说中的象冢,里面到处是干枯的草、树叶和树枝,野象的骸骨、象牙,散落得到处都是。
祖母象和四只母象,高高地拱起鼻子,鼻梢纠缠在一起,共同悲鸣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分开,耷拉着耳朵,进入洞穴,将地上的一具骸骨,用鼻子卷起来,堆放到骨骸堆上。
幼象的母亲,卷起幼象的尸体,放在洞中的地面上,祖母象则带着其它的母象和小象,去洞外找来了青草、嫩枝和嫩叶。
一切准备妥当,象嫂才把岩仔和幼象,带进了洞穴。
幼象的尸体,放在了骸骨堆前,旁边是一大堆青草和枝叶。祖母象带头,野象全部排成队,依次用鼻子卷起草和枝叶,撒在幼象的尸体上,然后走过去。
这个仪式,应该是向幼象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了。
岩仔排在最后,它没有长鼻子,也模仿着野象,用嘴衔起几根嫩枝,撒在幼象的尸体上面。
野象群走了三圈,洞穴中的青草、嫩枝和嫩叶,已完全覆盖了幼象的尸体。
象群退出了洞穴,祖母象领着母象,将十多块大石头,重新堆在洞口,挡住了入口。
干完这些后,正值中午,大雨倾盆而下,这是西双版纳雨季的特点。祖母象和野象群冒着雨,卷起小石头,堆在大石头上面,堵住了洞口的漏光部分。
最后,祖母象带着野象群,集体性地发出了悲伤的吼声,如雷声一样,在雨声里轰响。
象群开始往回走,它们没有走原路,很快来到了一面遍布灌木丛的陡坡。只见祖母象头朝下,将四肢匍匐在地上,肚皮贴地,开始从陡坡上往下滑,所到之处,灌木丛几乎被推倒了,并随着祖母象一齐下滑。
两头母象和四头小象,也学着祖母象的样子,滑了下去。幼象和岩仔正在忐忑,不知所措的时候,象嫂和幼象的母亲,用鼻子将幼象和岩仔卷起来,也开始下滑。
岩仔在恐惧中到了山脚,它站起来,看见陡坡上形成的一道道光秃秃的滑槽,才发现腾云驾雾的感觉,确实还有些好玩。
陡坡下,就是森林了,野象群一边走,一边采食树叶,岩仔早饿了,看见幼象吃奶,也想凑上去,被喂奶的母象赶开了。
象嫂看到了这一幕,心情非常沉重。
遇到芭蕉时,象嫂总会采摘几个,想让岩仔尝尝,岩仔心里只有奶水,根本不去碰芭蕉。
这天下午,野象群很早就到了水潭边,野牛群已经在戏水了。
母牛的尸体,只剩下骨架了,依然有成群的大嘴乌鸦,在旁边喧闹,不肯散去。
岩仔没有奶吃,饿得实在不行时,发现堤岸上有一只母牛,正在给牛犊喂奶,它兴奋地跑上去讨奶吃,遭到了无情地驱逐。
它接连找了几只带犊的母牛,结果都是一样,没有一只母牛,愿意给陌生的牛犊哺乳。
岩仔碰了壁,伤心欲绝地回到野象群身边,象嫂看到岩仔焉焉的样子,只得找失去幼象的母象,请它帮忙喂奶,母象还沉浸在失去幼象的痛苦之中,也不愿意给岩仔喂奶。
野象群除了失去幼象的母象,都跳下水潭戏水了,母象仍然很难过,站在堤岸上踟蹰。
此时,木棉树上的黄胸织布鸟,打闹和追逐得正欢,使母象更加烦燥。
母象发怒了,用长鼻子吸满了水,然后扬起鼻子,像高压水枪一样,将水喷在那些织布鸟身上。鸟儿受到惊吓,一边逃跑,一边用恶毒的语言,咒骂着母象。
饥饿的煎熬,使原本活蹦乱跳的岩仔,变得恹恹的。
象群洗浴完毕,开始踏上了野象路。此时的岩仔,已经没有力气走路了,一路上趔趔趄趄的,远远地落在了象群的后面。
象嫂没有办法,只得候着岩仔,偶尔用鼻子帮扶一把岩仔,慢慢地走在后面。
象群停在了一片芭蕉林,岩仔摇摇晃晃地跟过来,卧在地上,再也无法站起来。
野象用芭蕉和芭蕉叶填饱了肚子,过来休息时,才想起这只可怜的牛犊。看着奄奄一息的岩仔,祖母象有些不忍了,只得亲自出面,与失去幼象的母象交涉,让它给岩仔喂奶。
已有一天的时间,没有幼象吃奶了,母象的**,也涨得非常难受。它听了祖母象的请求,再看看躺在地下的岩仔,完全是一幅可怜无助的模样,终于大发慈悲,走到了岩仔的身边。
象嫂知道母象愿意哺乳了,简直喜出望外,尝试用鼻子扶起岩仔。岩仔勉强地站起来,闻到了芬芳的母乳,立即睁开眼睛,狼吞虎咽起来。
自此,岩仔才正式被野象群接纳,成为了其中一员。
喜欢狼王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