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歇本来在忙搬家和搬迁都城的事,宋玉传去消息说屈原绝食,生命危在旦夕,他只得马不停蹄地赶到山庄,劝慰和开导屈原。他在山庄待了两天,见屈原开始吃东西了,准备赶回陈城去料理公务。
趁宋玉送他出来的机会,黄歇把纳诗曼为妾的想法,告诉了宋玉。宋玉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从他的内心来讲,已摒弃了对陶家的陈见,并对诗曼一往情深。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黄歇纳诗曼为妾的想法,又在一定程度上伤了宋玉的心,诗曼毕竟算得上大家闺秀,但他又不便把陶家,是陶朱公后人的这个秘密,告诉黄歇。他表面上应承了,想回头再想想办法,看是否还有转圜余地。
楚国的都城在郢城时,黄歇都很少在山庄,现在都城搬到了陈县,与他的封地距离遥远,回山庄的机会更少了。
而战国时期,各国风云变幻,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官者无不战战兢兢,楚国更是如此。黄歇把山庄作为后备基地,希望在关键时候,能够派上用场,因而没有让它荒废过。
宋玉整天陪在屈原身边,形影不离。一天,两人在山庄散步,闲聊了很久,宋玉见老师的精神,已经慢慢恢复了,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宋玉想起一件事,于是对屈原说:“老师,我把你的诗稿等竹简,让人全部带到这里来了。我看你的身体也康复了,我们不如一起,把你我的诗,全部整理出来,让它们传之后世,文章才是千古事,这件事的影响,恐怕比官场的浮名强多了!”屈原听了以后,高兴地答应了。
屈原听了楚王的消息后,就心如死水,只有老百姓的感念,才使他燃起了继续生活的欲望。山庄的日子,清心寡欲,他竟然喜欢上了清虚无为的道家思想,整天对《老子》和《庄子》手不释卷,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当他读到《老子》中,“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时,沉思了很长时间。
屈原喜欢上了道家经典,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宋玉后来的创造,后者的诗作中,始终渗透着道家经典的影响。
屈原整理诗稿时,见自己和宋玉的诗不少,受儒家《诗经》、《论语》、《孟子》的启发,加上诸子百家都有经典着作留传于世,于是有了成立“诗家”的初步想法。
他把想法告诉宋玉时,宋玉当然高兴了,他非常喜欢老师的作品,也经常模仿其风格。屈原过后,宋玉、景差等人,不断地学习和模仿,尽管作品的水平,与屈原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风格自成一家,所有的作品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文学气候,后来被刘向合编成《楚辞》。
这样一来,屈原自然众望所归地,成了“诗家”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离骚》为代表,传承了《诗经》的韵味,可是想像力更加丰富,形式也自由奔放,并成功地开启了后来的汉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和元曲,是华夏的浩浩诗帙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这期间,宋玉却是非常痛苦的,他夹在朋友和喜欢的人之间,无以抉择。后来,他为了慎重起见,亲自来到陈城陶家,把黄歇纳诗曼为妾的想法,告诉了陶蠡。
陶蠡有点为难了。从内心来讲,他和诗曼,都很喜欢宋玉,黄歇的身世和地位等条件,当然也不错,但让诗曼给他做小妾,陶蠡显然不乐意,不管怎么说,诗曼也是鼎鼎大名的陶朱公后人。
陶蠡也清楚,黄歇在楚国具有盘根错节的势力,这件事如果处理得不好,对于整个陶氏家族来说,除了楚国的生意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陶蠡找来宋玉和诗曼商议,他这样做,当然没有把宋玉当作外人的意思,让宋玉相当感激。
诗曼听了黄歇提亲的消息,泪水莹然而下,对宋玉有些嗔怨:“你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自个还单身呢,来做什么媒!”说完以后,哭着跑开了。
喜欢狼王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