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338章 帖木儿东征

第338章 帖木儿东征(3 / 1)

“噼里啪啦——”

“轰轰轰!!”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新年之际,南京城内外喧嚣非凡。

长江清晨的浓雾中透着一股子的硫磺硝石味,南京城的城墙上的一排排的大炮,伴随着爆竹声一起轰鸣。

站在城墙上,士兵们穿戴甲胄,严肃而庄重,迎着江风,高唱《从军歌》来欢迎新年的到来。

内城之中,红灯笼高挂在大街小巷的各处牌坊,长街之上熙熙攘攘,就连巷子里都热闹非凡,似乎整个应天府的百姓都挤进了南京城,将城池挤得水泄不通。

行人们身着新年盛装,欢歌笑语,庆祝这一年的来临,摊贩们推着小车,艰难的穿梭于人流中。

他们有的在招揽生意,有的在卖着五味瓜子、糖葫芦和糖藕等小吃。

夹杂在人群里的小孩子们,手里紧握着打鼓的小棍棒,为自己找点乐子,跃跃欲试地玩耍着。

此时,南京城的任意一条街巷都被装饰得十分喜庆,到处都是红色的灯笼,显得特别的热闹。

似乎为了庆祝这份热闹,奉天殿内的朱棣也在新年宣布了一件事情。

“今岁夏粮免除,给百姓肩头的负担减轻些份量!”

伴随着朱棣开口,奉天殿内的群臣面面相觑,新任户部尚书郭资走上前来作揖:

“此为百姓之福,然还是需要户部筹谋计算才能知道是否会影响国库。”

郭资与朱棣关系亲近,因此才敢在新年之际驳回朱棣的提议。

对于他的话,朱棣也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说道:“这事情尽管算好,一旦确认没有什么影响,便立马下发各地。”

“倘若有官吏敢于私收夏粮,依律处置。”

第一次北征给朱棣带来的并不是战争胜利和开疆拓土的喜悦,而是对于山东百姓口中所说负担的沉重。

这半个月,他与朱高煦讨论了许多,发现不管怎么降低赋税,贪官污吏都不会放过盘剥百姓的机会。

因此,想要惠利百姓只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按照朱高煦的想法,一个个行省的推行新政,让朝廷能牢牢把控好基层。

其次就是大规模的蠲免,直接派出官员告诉地方不能收税。

蠲免秋粮是不可能的,因为大明的秋粮达到了三千五百万石定额占比的八成,但蠲免夏粮是可以的。

免除夏粮,其实也就等同免除北方的负担,因为南方夏粮收成并不算多。

“陛下,儿臣有事启奏。”

在朱棣说罢,身穿冕服的朱高煦也站出来作揖,而朱棣见状也颔首:“准。”

“儿臣以为,朝廷距上次更改百官俸禄已经过去十年,如今新朝新气象,物价工价皆有不同,加之朝廷得了西南和海外的铜钱,理当更改俸禄旧制,制定新制。”

朱高煦的话一说出来,武英殿内外数千名官员纷纷咽了咽口水。

诚然朱元璋给的俸禄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尤其是朱元璋在听从朱高煦的建议,取消俸禄折半为宝钞后,官员们依靠俸禄也算能过得不错。

瞧朱高煦这话的意思,显然是准备提高百官俸禄,想到这里群臣纷纷翘首以盼。

“这是儿臣与户部尚书郭资、前户部尚书郁新所商定的《永乐朝俸禄册》,请陛下阅览。”

朱高煦话音落下,王彦也从一旁将早早准备的文册递给了朱棣。

身穿冕服的朱棣用手拨开了冕旒,一目十行的翻看完了这本新朝百官俸禄的文册,不由赞赏道:

“相较于原本基础增加了半成,偏远地区官员增加二成,俸禄折半以铜钱拨付,不错……”

朱棣其实早就看过这本文册,当下不过是和朱高煦演戏给群臣看罢了。

事情要做就得做的张扬,大朝会显然就是不错的发挥场所。

“按照文册上的,从元宵过后开始执行吧。”

“臣等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开口应下后,群臣纷纷跪下唱礼。

官员们的半成俸禄可不算少了,如果每个十年都能增加半成,那他们也不至于叫苦了,更不用说铜钱拨付一般俸禄,这对于群臣来说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陛下,儿臣还以为,可酌情增加百官假期。”

朱高煦继续站出来开口,不过口中说出来的话却让群臣感到陌生。

假期,这不是后世人独有的制度,而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制度。

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一直维持某一种状态,即便是皇帝与大臣也不例外。

然而,如果天天都在休息,过着“咸鱼”般的生活,显然也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

因此,如何让官僚群体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效能,就成为古代统治集团思索很久的一个问题。

随着帝国局势的稳定,各种规章制度也日渐成全,官员的请假手续日益完善,如果一个人未经皇帝批准擅自休假,他大概率会遭到惩罚,反之,如果一个人常年不休息,也可能被皇帝厌烦。

汉朝时官员平均下来每年放假六十天,唐朝的节日假总共有五十三天,再加上平时的旬假,唐朝官员每年的假日至少能达到一百天。

到了宋朝,放假都能放出花样来。

虽说基础放假制度与唐朝相同,仍是十日一休,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还扩充了很多节令假。

不仅如此,休假制度扩展到官员以外所有服役的人群。

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办公了,叫作“封印”,让官员准备回家过年,直到来年的正月二十日才“开印”。

这样算下来,宋朝官员过年实际能放假一个月。

总之大大小小节日加起来,再加上一年三十六天的旬修,以及探亲,婚丧嫁娶之类的假期,差不多能维持在一百一十天左右。

相较于宋朝那毫无节制的假期,明代的假期显然是得到了严格把控。

洪武年间制定的假期主要包括正旦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加上皇帝与皇后生日的两天,全年假期只有二十天。

这样的节假日让官员过得苦不堪言,如果不是迫于朱元璋给的压力,恐怕早就有人忍受不住上疏了。

如今这样的事情总算被人提了出来,这让群臣十分高兴,唯一的诧异就是提出这事情的人居然是朱高煦。

朱高煦和文官们的关系怎么样不用多说,因此当他站出来的时候,群臣们多少都有些防范。

对于他们的防范,朱高煦并不在意,毕竟在他看来,老朱制定的许多东西都有些反人类。

老朱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旁人也能做到。

然而事实证明,他能做到的,旁人还真的做不到。

就拿他制定的财政体系来说,他在世的时候还能玩转,到朱棣和朱高煦这里,便是两人联合处理都有些吃力,所以朱高煦才分出了一部分权力给户部。

财政是这样,其它制度也是这样。

朱高煦倒不认为要多放假才能处理好政务,只是觉得放假肯定是要合理且足够的,二十天未免太少了。

“儿臣建议,每月增加月假三日,加上洪武年间的二十天节休,全年休假五十六日。”

朱高煦一开口,百官假期一下子在原基础上翻了近两倍,这让群臣瞪大了眼睛,纷纷看着朱高煦,怀疑今日东宫被鬼上身了。

“嗯……”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想了想后才点头道:“从今年开始这么办吧。”

“臣,谢陛下隆恩……”

增加了假期,这对于群臣来说都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他们纷纷跪下回礼。

见状,朱棣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六部和五军都督府相继汇报了去年的总结和情况。

对于这个流程,群臣主要吃惊朝廷人口突破了七千万,土地突破了五亿亩,其余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直到散朝,群臣们还没从涨俸禄和假日翻倍的惊喜中走出来,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都多了些复杂。

朱高煦瞥了一眼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这份恩惠会让他们在利益争斗上退步多少。

他之所以宣布这些新政,主要还是为了完善制度。

离开奉天殿,朱高煦与朱棣一如既往的在华盖殿换回了常服,并向着乾清宫前进。

待他们下了步舆,此刻乾清宫内已经飘满了饭菜的香味。

徐皇后、郭琰、张氏、朱高炽及朱月英、朱玉贵等人坐在饭桌前,左右唠着家常。

“父亲……”

见朱棣他们到来,所有人起身行礼,朱高煦也自然而然的坐到了郭琰的旁边。

“俺的两个孙子呢?”

看着不见踪迹的朱瞻基和朱瞻壑,朱棣目光四处寻找,但朱高炽却回礼道:“爹,瞻基生病了,在府里吃药呢。”

“壑儿年纪太小,便没带来。”郭琰也跟着解释了一句。

“就这么两个孙子,大过年的都不能看看,等元宵过后就只剩一个了。”

朱棣闻言不由的抱怨了几句,朱高炽则是尴尬的陪笑。

汉王府和诸多王府的营造已经结束,就连唐王、郢王、伊王都准备开始就藩。

可以说,等十五天后的元宵过去,在京的除了被圈禁的瓯宁王朱允熙以外,便不再有一个藩王。

这样的冷清,自然让朱棣也感到了几分寂寞。

这两天的元宵,他算是与弟兄们过了段舒服日子,就是不知道他们就藩后会不会老老实实了。

“爹,先吃饭吧。”

朱高炽小心开口,朱棣却瞪了他一眼:“就知道吃。”

瞪完过后,朱棣看向了张氏:“儿媳妇,瞧好你家汉王爷,去了云南就藩后,让他嘴巴把把门,别吃太多。”

“陛下您放心,臣一定好好管管他。”张氏连忙应下,这让一旁的朱高炽叫苦不迭。

他只是想活跃活跃气氛,怎么连自己要吃多少都管上了。

“入座吃饭吧。”

虽说骂了嘴朱高炽,但朱棣心里还是不舒服,因此示意大家入座后才开口道:

“去年老三给我写了不少信,说长沙还不错,就是水汽太重,夏天热,冬天冷。”

朱棣也透露什么意思,就是简单说了这么一句话,估计是想让朱高煦开口放老三回来。

只是面对他的意思,众人都低着头吃饭,谁也没搭理他。

“吃饭吧。”

徐皇后往他碗里夹了几筷子肉菜,似乎想堵住他的嘴。

作为母亲,徐皇后自然不想自己的儿子离开自己太远,可他也是皇后,知道三个儿子留在身边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朱高燧走了,朱高炽过些日子也要离开,到时候庙堂上也会平稳许多,朱棣和朱高煦两父子也会少很多猜忌。

在徐皇后看来,个人的情感着实比不上天下的安定和平稳。

“吃吧吃吧……”

朱棣呢喃着吃了几口,气氛始终调节不起来。

倒是过了一会,偏殿响起了一首迥异于这个时代的乐曲让大家不约而同放下了筷子。

“你的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由古筝、琵琶、长短笛等多种乐器演奏的曲子奏响,乐女们的歌声也十分动听。

一首《菊花台》让朱棣这个当年在燕王府就喜欢听曲子的“知音天子”停顿了动作,安静听着那曲子。

不止是他,旁人也是一样的听着这曲子。

待一曲演奏完毕,朱棣才开口道:“这曲子是谁编的,有点意思。”

“是高煦编写的,他监国的时候编写了八十二首曲子,京中传唱着很多。”

徐皇后笑着解释,朱棣却瞪大眼睛看向了朱高煦,满脸不可置信。

只是他稍微想了想,又挺直了腰杆:“嗯,像俺。”

“嗯?”众人听着朱棣这表面夸朱高煦,实际自夸自卖的话,脸上露出了片刻的错愕。

倒是朱高煦已经习惯了,咳嗽一声后,那偏殿之中的乐队又继续开始了演奏。

众人听到曲子响起,便也安静的吃饭,一边吃一边听曲子。

待众人吃了个干净,朱高煦便让人撤下了饭菜和桌子,让偏殿的乐队走到正殿表演。

随着中国风的曲子与乐女的舞蹈,乐师的歌声相结合,不同于这个时代戏曲、舞乐的表演展现在人们眼前。

朱棣捋着大胡子,心情舒坦的看着表演,而朱高煦自己则是与朱高炽坐在一起。

朱高炽用手杵了杵朱高煦,弄得朱高煦疑惑看向他。

“老二,你这乐班不错,给我送一个怎么样?”

朱高炽说的是乐班,但眼睛却一直在舞女身上打量,不由得让朱高煦想到了自家这个好大哥即位后发泄情欲,沉迷酒色的那些事情。

“我倒是可以送给你,就怕嫂子生气。”

朱高煦抬了抬下巴,示意朱高炽看向张氏。

朱高炽见状看去,果然看到了面色铁青的张氏,显然自己刚才所作所为都被她尽收眼底。

“嫂子不让你去别的地方留宿?”

朱高煦好奇询问,朱高炽却尴尬道:“给去,就是有时候我好几天不回去,她找上门后会闹闹脾气。”

他口中说的是闹闹脾气,但朱高煦已经在脑中联想了张氏追着朱高炽打的画面。

他啧啧两声,不由得觉得郭琰不错。

只是他也不想想,相比较朱高炽的纵欲,他起码还知道节制。

如果不是张氏管着朱高炽,兴许他连四十八都活不到。

朱高煦没反应过来,还在为朱高炽感到可怜,不由说道:

“过两个月我让人给你送去,另外你去了云南,若是缺少了什么东西就写信,能满足的我都满足伱。”

“暂时没有,你就记得给我送个乐班就行,就弄个这样的给我。”朱高炽看着那婀娜多姿的轻盈之美,几乎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你迟早死在女人肚皮上。”瞧着这一幕,朱高煦算是反应过来了。

“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朱高炽还不忘吟诗作对,朱高煦听后只能摇摇头,心里祈祷自家这个好大哥别去了云南后因为纵欲过度而提前去世。

“好了,我先回春和殿处理政务去了。”

朱高煦起身对朱高炽交代一声,朱高炽则是目光都放在了舞女身上。

瞧他那样子,朱高煦走到了朱棣与徐皇后身旁。

朱棣虽然一直在看乐队,但主要注意都在听曲子上,徐皇后也差不多,因此见到朱高煦走过来,他们便疑惑看向了他。

“爹,我要先回春和殿处理奏疏了。”

“嗯,去吧,乐班留下就行。”朱棣耿直回答,仿佛已经将乐班视为了自己的东西。

他那理直气壮的回答让朱高煦语塞,只能在心里暗骂不该给这老头看好东西。

“那儿子告退了。”

朱高煦作揖回礼,目光看了一眼徐皇后。

四目相对间,徐皇后对他慈善的笑着点了点头,不忘提醒道:“政务虽然重要,却也不能疲惫了身子。”

“娘放心,儿子记得,娘您也照顾好身体。”

朱高煦有些担心徐皇后的身体,可朱棣却摆摆手:“走吧走吧,你娘有俺。”

“儿臣告退……”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走到了郭琰身旁,低下身子交代道:“你陪陪爹娘,我先回去处理政务。”

“您慢些回去,这里有臣妾。”郭琰笑眯了眼睛回答,朱高煦见状也伸出手在她脸颊上捏了一把。

这一举动弄得郭琰面红耳赤,殿内的徐皇后和朱月英她们也被逗笑了,倒是张氏羡慕看着,又回头看了一眼自家那个魂都被舞女勾走的家伙,不由得有几分生气。

朱棣看了看朱高煦和郭琰,又看了一眼徐皇后,似乎也想试试,但最后还是在徐皇后挑眉的动作下停下了这种想法,顺带还咳嗽道:“咳咳,老二这厮就这里不像俺,没俺稳重。”

见朱棣这么说,徐皇后这才收回了目光。

只是瞧着她收回目光,朱棣总觉得心痒痒,暗地里想着今晚试试。

不理会他们的各种想法,朱高煦在走出乾清宫后便乘坐车舆返回了东宫的春和殿。

才到门口,他便见到了等待在门口的亦失哈。

“外面风大,你待着干嘛?”

朱高煦笑着走上前去,拍着亦失哈的肩膀就走进了春和殿。

亦失哈见状跟上来后,搓了搓手,感觉暖和几分后才开口道:

“西边传来了消息,帖木儿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数十万民夫,并命其孙哈里勒率领前锋三万兵马前往塔什干筹集粮草。”

他说出了自己之所以在风雪中等待的原因,朱高煦听后却笑道:“放轻松。”

说罢,他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让亦失哈放下地图,随后将几份西南、南洋的地图收起来后,这才露出了《天下四夷宾服总图》。

他拿起细细的指挥杆指向了中亚的河中地区,一路滑到了西域。

“想从塔什干出兵东征,那他的目标只能是西域的别失八里,更进一步顶多就是漠西的瓦剌,至于我们……”

朱高煦收回指挥杆,在手掌上敲打几下,轻笑道:“他不可能跨越三千余里来与我们作战,即便他想,他的身体也不允许了。”

朱高煦倒是很佩服帖木儿,但他从来不把帖木儿放在眼里。

时代和气候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代不可能发生盛唐时期的阿拉伯与大唐决战中亚的戏码。

正如大明过不去中亚一样,中亚的帖木儿也来不了大明,两国角逐的地方只能是西域。

如果帖木儿年轻二十岁,那朱高煦倒是会上心西域这块地方,可帖木儿年纪太大了。

已经快七十的他,连朱棣都不一定能熬过,更别提自己了。

朱高煦真正担心的,是帖木儿死后的帖木儿帝国内斗瓦解,中亚秩序混乱,进而产生的蒙古东迁。

帖木儿帝国一旦崩塌,那他们治下的许多蒙古部落肯定不会在战乱的河中和东欧继续生活下去,迁回蒙古人的故乡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明朝无法在明初彻底解决蒙古,就是因为蒙古的体量比起匈奴、突厥大了太多太多。

本雅失里凭借一个元裔的名头,先后从东欧和中亚摇了多少部落来帮忙,这放在汉唐时期根本无法想象。

汉唐对付北方游牧民族都是打到西迁,然而现在西边的蒙古人比东边还多,可以源源不断的给蒙古本部输血。

四大汗国鼎盛时期,蒙古人的数量突破千万,是蒙古人最多的一个时期。

虽然后面因为战乱不断锐减,但直到现在,全世界的蒙古人数量依旧有数百万的规模。

这个规模,足够碾压历代北方游牧民族,而这个规模的蒙古人也将成为漠北蒙古的血包。

想到这里,朱高煦只感到了头疼,同时对于大宁都司漠东三卫的生产问题也焦虑了起来。

“得想想办法了……”

(本章完)

喜欢靖难攻略

最新小说: 穿越之落入虎穴 重生嫡女覆手荣华 红楼长随 离歌鸢 晋击天下 我的分身是皇帝 大秦开局混了个太子 雄魏 回到未来当大王 明末草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