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崔氏叹了口气。
“阿奶,除了我,还有哪些人呀?”赵望舒接着问道。
“还有沿河街五嫂子家的十二娘、桑树园皮哥儿家的春娘、鸡场万哥儿家的三娘、祠堂上街柳氏的小女儿淑惠,祠堂下街林哥儿的秀娘、学堂慎先生家的书晴和豆腐坊的英娘。”
一代传一代,人口太多,赵家庄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小型的城镇,庄主就是镇长,族长仍旧是大宅的当家人。
“阿奶,您不是说有十人吗?”赵望舒算了下,加上她,也只有八个啊。
“还有大宅那边廊上三房的家华和后屋六房的双枝。”
赵望舒挑眉,“怎么不多选两个,干脆凑成十二个。”名头她都想好了,赵家十二金钗。
“说不定以后还会再添人,现在就你们十个。”毕竟现在十个人中,有一个已十四岁,还有两个十三岁了。
养不了两年,就该找合适的人联姻。
“母亲,小月儿去大宅,可以让红嫦跟着去伺候的吧?”李氏抹着眼泪问道。
“除了红嫦,我准备明儿进城去奴市,给小月儿再买三个婢女,小月儿身边有家里安排的人伺候着,我们也放心些。”赵崔氏没说得是,免得大宅那边给安排的人,不安好心,教坏她的乖孙女。
“用不着买人,家里那有那么多银钱。”赵望舒知道家中的日子虽过得比庄上大部分人家要好,但靠得只是地里的收成。
赵父和赵胤都要读书,参加科举,交给书院的束修,还挺多的。
家中的帮工、佣人,总共也就十人不到。
赵望舒身边伺候的,就红嫦一个。
“昌鸣去知斋书院的束修以后就由大宅出,省了一大笔费用,那个给你买七八个下人都成。”赵崔氏笑道。
赵胤瞪大了双眼,“我读书,原来这么费银子啊!”
“你才知道呀!”赵父冷哼一声,“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有多贵。”
“说得好像你知道似的。”赵崔氏没好气地插儿子一刀,不让他说自己的乖孙。
赵父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赵李氏和赵望舒相视一笑。
“行了,都别杵在这里了,李氏,你去厨房,看看中餐准备的怎么样了?你们父子俩去书房看书,你们要是官身,小月儿日后才有靠,大宅也没法拿捏小月儿的亲事。”
把人打发走,赵崔氏拉着赵望舒问道:“你去送范家人,她们可有说什么?”
“范老太太让我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