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实却不然,他不过是个文官,又是南京六部的官员,实在没那么大的实权,在加上南京没有军事掌控权,更不可能左右武举。
只是他知道,李秘一旦表明了这个姿态,他到苏州之后,见了吴惟忠,只消提一嘴,吴惟忠必定会暗中帮助李秘,可以说他是借花献佛,先许诺李秘一份好处,可最终默默出力的,却是吴惟忠!
或许张孙绳不一定看得出来,但他王弘诲可是经天纬地的大鸿儒,又岂会看不出李秘腰间那柄戚家刀的来历!
吴惟忠虽然当年是情非得已,可戚胤到底是枉死了,他能够将戚胤的战刀赠予李秘,必定极其看重李秘,区区一个武举,他吴惟忠又岂会舍不得帮助李秘!
这次报答李秘可以说是大声吆喝少出力,他王弘诲又岂能不高兴?也难怪一直撺掇李秘,若换了别个,李秘如此不识抬举,早就作罢了。
将这件事定下来之后,王弘诲便与张孙绳商议起迎接王师凯旋的具体事宜来。
这种事情通常由礼部来统筹调度,毕竟礼部是负责所有程序和仪式的,这么大一场胜利,自然要好好显摆显摆。
这也是朝廷为何要把王弘诲升任礼部尚书的原因之一,因为古代礼节都是传承下来的,而这些大儒们,对这方面有着极其深厚的研究,文官里头,礼部官员算是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了。
李秘对这些大排场也没甚么了解,二人商量着,难免要牵扯其他官员进来,李秘也就知情识趣地退了出去,回到住处,便让秋冬丫头收拾行李。
看着时辰差不多了,便准备到茶厅来候着,毕竟王弘诲离开的时候,自己也是要来恭送的,否则也难免太没礼貌了。
然而李秘走到半路,却又撞到了王士肃和郑多福,以及有些“乐不思蜀”的张黄庭!
李秘其实早该想到,这种事情绝对少不了王士肃,事实上为了迎接王师凯旋,需要不少大排场,里头就少不了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那些个世家子弟以及城中住户,自然也是要组织起来的。
这个事情与后世也没太大不同,大领导来了,便找些路人来站站台,摇摇小红花,喊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甚么的。
礼部总不能让官面上的人去操持这些事情,王世贞也有心要插上一脚,毕竟要共襄盛举,于是世家子弟的领头羊,最喜欢搞排场的王士肃,终于是派上用场了。
都说不是冤家不聚首,也不是没有道理,本以为与王士肃算是一了百了,谁想到因为张黄庭与郑多福的“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