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您还记得来我们王府住过的方家姐姐,就是方大人家的四姑娘吗?” “记得,她怎么了?” “父王或许没有留意,她的婚事不顺。所以,馨儿就去求了皇祖母,赏她一个恩典。”卫亦馨娇俏地一笑,道:“我很喜欢方家姐姐,看着她被人非议,心底也不好受。” “这么一来,父王施了恩,我也帮到了她,岂不一举两得?” “是个好主意,”齐王颔首问道:“你皇祖母怎么说?” “女儿是昨日进的宫,今儿皇祖母已经打发人来同我说过,太后娘娘那里同意了。” 齐王疑惑道:“这件事,跟太后娘娘有何相干?” “女儿替方家姐姐看中的,正是承恩侯府上的小公子。” “原来如此。”齐王恍然大悟,赞同道:“这个人选,确实不错,馨儿好眼光!” 卫亦馨嘻嘻一笑,扬着脸道:“父王,女儿立下这么大一个功劳,该如何赏我?” 齐王哈哈一笑,道:“待父王登了基,你就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公主。”他眯了眯眼,道:“谁也越不过你去!” 卫亦馨笑着应了,心头却道:待你登了基,我要的,可不止是一个公主的位置。 她离开后,齐王精神振奋。 让曹皇后替方家赐婚,所赐的还是这样一门难得的好亲事。 这么一来,他和方孰玉的关系,便不仅仅限于主子与下臣,而是更近一步的亲密关系。他会收获方孰玉的忠心,与方家的忠心耿耿。 卫亦馨这个女儿,果然是他的福将! 这件事若是由他去向母后提出,便显得过于功利。而作为卫亦馨关心闺中姐妹的出发点,则变得那么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更何况,他是成年皇子,进出宫闱多有不便。 看着外面深沉的夜色,齐王心情大好。 他走到窗前伸出手掌,有丝丝凉风从指间吹拂而过。他真切的感受到,局势的天平正在朝着他倾斜,大势就快到来。 笼罩在夜色中的明玉院,灯光温暖。 “老爷,明日午后,我就带书儿去秋水坞赴宴。”司岚笙清点着明日随身要带的物品,跟方孰玉说着话。 方孰玉颔首道:“你且放心去。若谭家有什么过分要求,你尽可当场回绝了,万事有我。” 司岚笙温婉地“嗯”了一声,道:“老爷放心,妾身不会让书儿受委屈。” “我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并非只能在谭家一棵树上吊死。”她将手中的一把折扇放在托盘里,红霞端着盛放这些小物件的托盘退了出去。 “晖儿前几日回来那一趟,我心里就安稳不少。”司岚笙看着方孰玉道:“我们书儿只是缺了些运道,并非是哪里差了。” “你想明白了就好。”方孰玉按着她的双肩,道:“放眼整个洛阳城,我们书丫头也是一等一的大家闺秀,绝不比谁差。” 两人正说着话,烟霞端着一托盘打好的络子走了进来,禀道:“太太,您看看哪个络子合适?” 司岚笙细细看了,捡了一个梅花如意络子,道:“就这个,给书儿送去,正好配她那块暖玉。” 烟霞应了,拿着络子到了翠微院。 “春雨,你们姑娘可歇下了?” 方锦书大病了这一场,眼下还在调养之中。烟霞不敢轻易扰了她,便先轻声问站在门外听候使唤的春雨。 “芳芷姐姐刚端了水出来,许是还没睡,我去替姐姐瞧瞧。” “谁在外面?”屋里传出来芳菲问话的声音。 “是烟霞姐姐到了。”春雨扬声答道。 “姑娘请她进来。” 春雨替烟霞打了帘子,烟霞提着裙子迈进房门,屈膝施礼道:“四姑娘,大太太吩咐我将这根络子给姑娘拿来。” 方锦书着一袭柔软服帖的苏绸寝衣,手里拿着一册书,斜斜地靠在窗边的软榻上。 生了这一场病,她的身子单薄了许多。 领口处,精致的锁骨清晰可见,手指的骨节纤细得有些透明。她神色淡然,眉尖却笼罩着一种以往没有的轻愁。 这样的方锦书,如瓷娃娃一般精致,无故惹人怜惜。 “母亲还说什么了?”方锦书淡淡问道。 “回姑娘的话,大太太说这根络子正好配姑娘那块暖玉。” 方锦书点了点头,道:“好,请母亲放心,我知道了。” 烟霞走后,方锦书垂头看了半晌这根梅花如意络子,道:“芳菲,去将我那块暖玉找出来。” 这块暖玉的来历不凡,是前朝皇家御用之物,乃是靖安公主送给她的及笄礼之一。 因她退亲的缘故,及笄礼办得简单低调,不如方锦晖那般隆重。为了补偿她,也为了她不被人看轻,靖安公主特地替她撑腰。 送给她的几件及笄礼,样样都不一般。 司岚笙送了络子来配这暖玉,用意十分明显。 她们应谭家邀约进入秋水坞,每一个细节都不可轻忽。让方锦书配上这块暖玉,便是表明在她身后,有靖安公主撑腰。 看着芳菲将暖玉穿到了络子里,方锦书的心里有些愧疚。 都这么晚了,还让母亲操心着她的婚事,想着这些细节。早知如此,她就该谋划一二,好好嫁了,也不用等到今日。 不过,明日应该就尘埃落定了吧! 谭阳此人,她不讨厌。 成亲这回事,跟谁不是一样过日子,都行。 她的目光,掠过窗外的树影。不知为何,脑中突地闪过一张面孔,如墨的眼神深深地看着她。眼眸深处,是她也看不明白的情绪。 这? 方锦书一惊,忙晃了晃头,道:“把灯熄了,准备歇下。” 秋夜如水,星河当空。 不知道是不是庆隆七年的夏季太过坎坷,这个秋季风调雨顺。只是那些已损失的粮食,已造成的伤害,却再也无可挽回。 但天下的老百姓们,正以惊人的毅力,修复着大地的疮痍。 庆隆帝的案头,来自全天下的奏折堆积如山。他着人捡了部分已批复的奏折送到齐王詹事府,让齐王学习政务。 这原本只有太子府才有的待遇,如今齐王凭借詹事府也能拥有,正是和太子分庭抗礼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