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玄幻魔法 > 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 第426章 发展与变革

第426章 发展与变革(1 / 1)

混……混哪?

这些人在盘道,可李学才哪里懂这些,他可不是李学武,在街道上混过。

这会儿他手里扶着自行车,想还给对方又不敢,尴尬地指了指身后,道:交……交道口的,我就在胡同里住。

李和平微微一皱眉,这特么茬口不对啊,看他穿着样子不像是混街道的人啊。

他打量着李学才,问道:哦?交道口的啊,怎么要拔份,抢我们的东西?

哐!

他的话刚说完,李学才可算是逮着机会了,手赶紧一松,那自行车就摔一边地上了,给几人吓了一跳。

这人什么毛病!

看着几人激灵着,李学才扯了扯嘴角,连连摆手解释道:不是~不是,我就是路过,我妈让我打酱油去。

他信誓旦旦地解释着,还示意了手里的酱油瓶子。

李和平见他这幅模样,以为对方是故意的,想要试探试探。

这手里便摸出了叉子,眯眼问道:跟哪个大哥的?

跟……大哥?

李学才愣了愣,我就出门打个酱油,问我大哥名干什么?

不过这些人凶狠的模样怪吓人的,只能点头道:我是有大哥,我……我大哥是李学文……

李学文?

闫胜利皱眉看了看其他人,都是一副迷惑的样子,随口问道:不认识,混哪的?

这话问的,混哪……

李学才真有些懵了,想了想,对方可能是问在哪工作吧?

哦哦,我大哥在华清教物理。

……

他的话说完,胡同口这一块安静极了,大家都有些愣神。

这货说的是跟自己问的在一个频道吗?

张建国挠了挠脸,看了看李学才,又看了看地上的自行车,他算是明白了,这货特么就不是圈里的人。

不过事情都聊到这了,要说自己误会了,是不是很丢面子啊?

李和平和闫胜利也看出他的意思了,这是要拿自行车说事了。

他们收起了手里的叉子,捏着手指盯着李学才就要动手。

至少得揍对方一顿吧,谁让他偷自己等人的车子了。

李学才见事不好,好像要挨打,顺着刚刚的思路,觉得报大哥不好使,那就报二哥吧。

等等!我二哥是李学武!

等会!

张建国一把按住了李和平等人的肩膀,看着李学才问道:你刚刚说谁?

李学武,我二哥

李学才见还是报二哥的名好使,赶紧点头道:我二哥是李学武。

闫胜利瞪大眼睛回头看了皱眉的张建国一眼,随后看向李学才问道:你说的李学武,是我知道的那个吗?

他盯着李学才的眼睛,眯眯着眼问道:以前在交道口当副所长的那个?

是~是~是~

李学才连连点头,道:我二哥以前在这当过副所长,我叫李学才,我行三。

……

场面再一次诡异地安静了下来,顽主们面面相觑,心里打着突突。

这小子说话怎么不挑有用的说,差点害死自己等人。

他们脑门上差点冒冷汗,这是在阎王殿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张建国心里也是打了一个颤栗,不过还是强装镇定,歪着脑袋打量着李学才。

李学才被他看的动也不敢动,说也不敢说,嘴角抽抽着,看着那

些人的袖子眼皮直跳。

这地上还有血呢,就是他们这些人扎的人,是真敢下死手啊。

不像~

张建国相中了好半天,微微摇头,看着李学才说道:真看不出来,你能有李学武这样的二哥。

……

李学才听见他这么说,哭笑不得,这些人到底想干啥啊!

干啥?

刚刚是想找点面子,干他一顿。

但现在不可能了,就算是李学才蒙骗他们的,这会儿也不能动手,万一真的是呢。

再说了,就算不是,打着李学武的旗号,也得给面子。

不然怎么说,传出去,人家还以为他不怕李学武,就算他弟弟来了也不好使呢。

张建国狂是狂,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没到疯狂的地步。

为啥要问是不是曾经在交道口当过副所长的李学武。

因为那个时候的李学武最凶,最狠,算是把街道上混的都给收拾明白了。

去年的冬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去交子弹费,不就是李二疤瘌点的生死簿嘛。

反而是现在的李学武,见不着了,也接触不到了,威名不显,只觉得可怕,不敢惹。

张建国不想惹事,更不想招惹了李学武,他知道这小子是谁了。

交道口的死亡吉祥物,李学武第一次出手就是因为弟弟妹妹被人威胁了。

听说那次点了六个人,全都在西城吃了枪子。

他看这么半天,就想看看这小子有何能耐,看过之后只能说龙生龙,凤生凤。

当然了,这小子基本上能确定是李学武的弟弟了,就冲这幅德行,一定是被家里保护的很好,都没接触过街道上的事。

张建国给周围几人说了声,推着车子就要离开,可李学才不干了。

你们就这么走了啊?

嗯???

闫胜利转头看向他,好笑地问道:咋地?我又没碰你,还得给你道个歉?

不……不是

李学才尴尬地红了脸,指了指地上的自行车问道:这车子你们得骑走啊!

哈哈哈

众人真是被吓了一跳,如果这小子真要他们道歉,说不定还就为难了。

你说不道歉吧,回头李学武认真了,他们想道歉都没机会。

你说道歉吧,给一个对江湖事四六不懂的家伙说对不起,真有些说不出口。

所以这会儿见李学才没那个意思,便都劫后余生地笑了出来。

张建国笑着看了看李学才,道:送给你了,咱们交个朋友。

说完,也不给李学才拒绝的机会,带着一伙人,骑着抢来的十一辆自行车风风光光地远去了。

李学才懵哔了,瞪大了双眼看着远去的身影,又看了看地上的锰钢自行车。

我特么就是出来问问上学的情况,顺便打个酱油,怎么就多了台自行车?!

好心人,你们是谁啊?!

他当然不敢要这台车子,就算再新再好,他也不会拿这种东西的。

甭说李家真不差这个,就是以前过的再不好的时候,他也没说拿人家东西。

你看他二哥李学武那么混,吃不饱的时候都敢抢煤车去。

但是,他绝对不会偷拿人家东西,这是底线问题。

可是,那些人把自行车扔在这跑了,李学才也不敢追,更不敢随便丢弃啊。

交个屁的朋友,他才不想跟这些人认识呢。

这车子还必须得

好好处理了,不然追究到他这,丢了花了都没法说。

看街上也没什么人往这边看,他挠了挠头,推着车子往胡同里去了。

等安排好了车子,这才又出了胡同,快步往赵侠家去。

你问他为啥不骑着车子去?

当然,他当然会骑自行车。

但是,这车子不能骑,越少接触越保险。

别看李学才知道自己二哥有能耐,知道自己对象是辖区派处所所长,可从来家里的教育都是谨小慎微,不敢张扬狂傲。

不是他的,不骑,不碰。

紧走几步到了赵侠家里,赶着人家刚收拾完,寒暄几句便问了上学的事。

赵侠这小子吃不得苦,没有定性,山下形势紧张了才往山上去。

这一晃也得有两个多月没上山了,李学才也是才见着他。

赵侠对待李学才倒是很热情,毕竟是同学,李顺在山上也很照顾他。

再加上李学武的身份,与他爸的关系,如何能不笑着接待。

不过对于李学才的提问,他也是为难着。

不是有难言之隐,而是他就在学校混着,消息灵通,但不知道学校以后到底该怎么着呢。

赵侠也说了实话,上面对那些闹事的小崽子不满意了,反正现在大家伙都赶着过年,在家歇着不去报道呢。

李学才问了问老师的情况,赵侠嘴里含糊着,说也说不清楚。

虽然没有问出想要的答案,可还是了解了一些情况。

赵侠也答应他,学校一旦有了消息,便会及时通知他。

毕竟赵侠也还要回山上的,就算是不回去,跟李家这边联系也方便。

很清楚李家的情况,也明白李家在这个形势下的安排,无非就是明哲保身。

赵侠从他爸那里知道了这些,对李学才与同学们断了往来也很理解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如他这般好事,也不如他有个好爸爸照应着。

不过谁让这小子有个好哥哥呢,能帮一把,就当交个朋友了。

李学才不清楚,怎么这么多人想要跟他交朋友。

从赵侠家里出来,拐到供销社打了酱油,这便匆匆往家里走。

不行不行,不能在外面闲逛,这个时期太危险了,竟然有人主动往自己手里塞自行车!

吓死了~吓死了~

还能不能正常点了!

——

煮、蒸、烤、煎、炸、煸、焖、烩……

秦京茹可算是使出浑身解数,在厨房里忙活开了。

上午时分,所有新春的仪式都准备好了,李学武便坐在沙发上哄着闺女看故事书。

这么小的孩子当然是看不懂的,但她能理解图画的含义。

李学武讲的故事李姝听的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手里拿着蜡笔,嘴里咿咿呀呀地跟着嘀咕,同时在白纸上信笔涂鸦。

她小小的脑袋瓜里想到什么就画什么,顾宁没有教过她应该如何画,或者说规矩她如何玩。

论灵魂画法这一块,她完全随了她爹,不管别人死活的那种。

叭叭~

李学武的故事还没讲完,李姝的画先画完了。

也不知道她到底听没听叭叭讲故事,这会儿拍着叭叭的胳膊,示意看她的画。

李学武特别认真地看了起来,还颇似理解地点点头,道:画的真好!

嘻嘻~

李姝小手笨嚓嚓地捏着蜡笔,又在画纸上填了几笔。

李学武再次点点头,心里暗赞一声道:嗯,更乱了

李姝对于叭叭的夸奖很是开心,时不时地晃动着小脑袋瓜,手里再续大作。

门口这会儿传来了汽车的声音,李学武只是往窗外望了一眼便没再注意。

没一会,韩建昆拎着些材料走了进来,脱了大衣,走到沙发这边跟李学武轻声汇报了几句。

李学武点点头,他便将材料递给了李学武,自己则是逗着李姝,哄了她往餐厅去了,那边也有沙发,可以给她玩。

顾宁的身子越加的沉,轻易不愿意走动的,早饭过后在屋里转了转,便回里屋躺着了。

李学武翻看了手里的材料,站起身先是走到里屋门口看了她一眼。

见她合眼休息着,便将门轻轻带上了,省的孩子吵闹,扰了她睡眠。

等关好了门,这才拿着材料迈步上了二楼。

因为两口子都不在楼上住了,所以生活用具都搬下了楼。

不过楼上依旧打扫着,准备着,一等顾宁生产,还是要在楼上坐月子的。

一来方便,二来也是照顾顾宁的习惯,她自己早就说过,不会闷在房间里待一个月的。

秦京茹还跟她开玩笑,说想喝什么汤,到时候会准备。

顾宁则是无所谓的态度,只等到时候看,如果营养充足,她是不想喝油腻的汤。

二楼的房间趁着两人不住,秦京茹早就把窗帘和床单被罩重新清洗了,甚至连屋里的卫生都重新做了一遍。

主要是顾宁的预产期就在这个月,时刻都得准备着。

就连客房因为听说顾宁的母亲要回来,都已经收拾的干干净净。

平日里跟李学武两口子如何都好说了,但在顾宁娘家妈面前,总要有些忌讳。

楼下厨房叮叮当当的,李学武躲到楼上看材料。

是韩建昆去俱乐部拿回来的。

不仅仅是回收站的业务材料,也有李学武要求,山上的智库收集和整理的相关信息。

昨天,位于俱乐部的办公室以李学武的名义,向远在吉城、边疆、港城以及钢城的家人和朋友们送去了新春问候和祝福。

特别的,如闻三儿,李学武还送去了母子平安的消息,费善英亲笔写的书信,通过电报发去了港城。

给娄姐的,是李学武亲自写的问候与关心,把京城的情况,娄父娄母以及娄庭的状况都说给了她,也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李文彪早就传回消息,新年期间业务多,事情忙,他和媳妇儿就不回来过年了。

要在年后,最迟十五之前回来看看家,看看丈人丈母娘。

西琳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希望在年后选定时间回京来看看。

她来的消息很含蓄,并没有提及李学武,是以关心迪丽雅的由头。

李学武并没有吝啬笔墨,亲自给两人回了消息。

一方面是同意了他们的回京意愿,同时也叮嘱两人要做好工作安排。

基本上,两人是不能同时回京的,否则东北一旦需要,不方便有人出面管理和协调。

即便是有较为信任的周亚梅在,可对方并不是业务管理型人才。

李学武更希望两人能错开时间,甚至是与港城联动,多出去见见世面,也让闻三儿等人回家看看。

相比于其他人,去一次港城那便是遥不可及的梦,是不可想象的天堑。

但在回收站这边,并不是什么难事。

李学武倒是很希望管理层能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跟外界接触并不是要学习他们的生活,反而是能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外面的生活条件一定是比国内优秀的,所

具有的诱惑力也是非常强的。

这也是为什么八十年代开放国门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向往国外的生活,甚至不惜抛妻弃子。

当然了,这里面也闹出来不少笑话。

八十年代把祖宅四合院以三四千块钱的价格卖出去,然后投奔国外刷盘子努力打拼。

二十年后,不乏有成功人士,带着百万巨款回到家乡,面对价值一个亿的老宅露出失落又悲伤的微笑。

这样的人其实还好,至少有钱能带回来,那些为了留在国外,找个老外嫁了的,多是人财两失,甚至客死他乡。

总计发展的二十多年,又有几个邓文迪啊。

那些年考上大学公费留学的天之骄子,再回首,三十年后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什么。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念他乡万两金。

人离乡贱,殊不知当年出去的那些人,如果稳稳地在国内发展,即便是随遇而安,恐怕也不用为身后事所担忧了。

送管理人员出国,与后世所要面临的危险是一样的,怕他们出去了不回来。

但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调查部才能解决问题。

就回收站这些管理层,充其量也就是港城一游,看看外面的风景,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文化。

李学武不会强求他们的思想要跟这个时代同步,那样只会故步自封。

就连他自己,也是不断地挑战着时代的底线。

如果仅仅是一个回收站,那李学武无所谓未来如何。

可到如今,摊子越来越大,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远。

真就是让他自己管理和制定方案,怕不是要英年早逝。

从他给自己设计的人生规划中便能看得出,他并不想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努力上。

即便是现在很忙,但他依旧有时间陪伴家人,处理私事。

但私事超过了一定限度,必然要侵占陪伴家人的时间,因为他不可能减少工作的时间。

所以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合适的机会培养现有管理人才。

见识繁华并不能提升知识水平,但能拓宽眼界。

就依着现有的这些人,管理水平一定是不合格的。

要在这个时候让他们搞学习,搞理论知识培训,那无疑是强人所难。

但拓宽眼界过后的结果便是,这些人会主动去获取了解新生活的技能和知识。

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电视机刚刚出来的时候会那么的火?

不完全是电视所代表的娱乐形式超出了以前所有媒体带来的欢乐性质。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机同电影一样,都是动画性质的媒体传播形式,为什么后世有一段时间,村里来放电影,大家都不喜欢看了,反而是躲在家里看电视?

其实还得说电视提供了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节目,更多的从外界获取知识。

包括村里的老年人以及中年人,在收看新闻和电视节目的时候,是对外界的一种了解和认知。

智能手机出来后,为什么又打败了电视机?

因为智能二字,对于知识的了解和信息的获取,有了定向的主观意识。

所以,拥抱新的事物,带来的并不全是消极的一面。

看电视,引起了农村了解城市,走向城市的运动,近视眼逐渐增多。

看手机,引起了通讯时代的发展,小媳妇儿们通过聊qq,开始有了歪心思,想着出去傍一个,总比自己爷们有能力。

看智能手机,彻底拥抱城市生活,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固有生活习惯,农村空了。

未来,科级进步之后,是不是会出现城市高度集中化的贫瘠现象,转而富人流向城郊?

国内发展看馹本,现在国内出现的所有社会问题,隔壁邻居都经历了一次。

时代变迁,任何人都算不好未来会如何。

李学武能看到的是以前发生过什么,现在真正发生什么。

他不怕这些人出去后不回来,即便是调查部把人带回来了,可也废了。

走出去是一道风险,走回来思想变不变又是一个考验。

但为了未来的发展,这一关必须闯,否则在未来的人事变革中,还要蒙受更大的损失。

包括老彪子、闻三儿这些人,在回收站发展体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便不能再负责具体化的业务,是跟不上时代进步的。

如何变,如何准备,这是回收站在未来十几年内必须面临的重大抉择。

有这十几年的存在,可能未来他们能走的路更长远,更有自主和决断。

回了老彪子的信,回了西琳的信,又看了边疆的报告,以及钢城的报告书,总算是对自己产业大概情况有了个了解。

这里当属边疆的发展最为薄弱,盖因边疆回收站的成立时间太短,基础太过于薄弱。

这还是有许宁过去边疆办事处主持工作,对他们照顾有加呢。

再加上承接办事处与地方的业务,早有大商人的底子在,不输于零基础起步。

丁万秋独当一面,很有干劲和闯劲,为了早日去港城,也要有资本完成自己的目标,他是豁出老命了。

肖建军年轻,但有思想有文化,更跟着丁万秋学着真本事,他的发展才是李学武最为看好的。

至于说大春和赵老五,两人的发展因为家庭出身和教育、成长背景关系,限制了未来进一步提升自我。

即便是有时代的机遇,有平台的辅助,这样的人也难当大任。

不是瞧不起人,恰恰相反,李学武对他们更为看重和依赖。

高端人才在未来是不缺的,缺的恰恰是核心层面的忠诚力量。

有些人能力高,赚钱能力强,但不好把控。

资本只需要在关键位置放一个可信赖的人,起到钳制作用,那整个生产链条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李学武尤其钟意大春,比较赵老五具有灵活的头脑,但同样拥有做事的底线。

即便明明知道李学武驱逐了张万河,但他依旧选择了听从命令,前往边疆开拓进取。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李学武驱逐的仅仅是张万河的人,并不包括所属势力和关系。

甚至张万河的儿子张大勇还在俱乐部上班,没有受到一点影响。

山上的老家也是一样,除了那些动手伤人的,其他人家并没有遭殃。

成王败寇,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况且吉城的西琳并没有要求大强子对那些人的家属赶尽杀绝。

她不是这样的人,李学武也不是。

为什么调走丁万秋?

因为丁万秋不怕这个,他甚至想要用那些人来换取李学武的信任和支持。

李学武不是杀人狂魔,虽然他不讲究什么祸不及家人那一套,更不会固执地以为山里的家属跟这件事没有一点关系。

但他很清楚,他要的是什么。

求财不求命,杀人永远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深渊。

所以,大强子深刻领悟李学武传递过去的信息,只是将他自己坏到了村里人的对立面,并没有恶到人神共愤。

吉城,是相对于

边疆回收站发展第二弱的单位。

这跟吉城的工作迟迟没有打开有一定的关系,更因为轧钢厂的办事处在去年下半年才实施联系也有关系。

加之张万河在本地的势力盘根错节,整理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造成了去年吉城回收站的发展起步早,发展晚了。

不过也要看到下半年李学武去过一次后的实际情况,盈利情况已经快速扭转。

贸易调度方面,依靠钢城本地优势,通过铁路线连同吉城和奉城,老彪子也在同西琳合作,双方向进击奉城市场。

木材和山货已经成为轧钢厂贸易链条上的特殊商品和热门选择。

这是大宗交易,每一次的运输都是成火车皮的往外运,利润高的惊人。

仅茶淀农场一项业务,需要为下半年甚至年底实施制造的船舶工业备料备工,现在的原木储备就得开始了。

所以,京城一监所、茶淀农场、交道口回收站等多方投资建设的大型木材加工场在机械设备还没有完备的情况下,成火车皮地储备起了木材。

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根本不用考虑运费或者资金积压。

甚至李学武都愿意把手里的资金储备换成木材进行储备。

很简单的道理,阴干木材经过茶淀农场几乎0成本的加工后,便会成为热门市场所需要的家具或者装修耗材。

尤其是大姥等人正在研究设计的组装家具、供个人需要选择的家具等等样式,一旦开始制备,必然会打开销售市场。

与一监所合作的造纸厂和印刷厂,基本上就是印钞机一般,不断地创造着利益。

甚至这般创造价值能力的项目都被一监所舍弃了,他们有了更加具备价值的产品生产方向。

京城回收站成了第三规模大小的单位。

如果不是钢城回收站掌握着东风船务,恐怕还得前进一步。

当然了,京城回收站主要以投资为主,甚少有独立运营的项目。

甚至连沈国栋运输的蔬菜和罐头都是用的卫三团以及山上其他单位的手续。

即不怕地方商务查,又不怕交通管束,真真的牛的一批。

这台卡车往返于东西城各个单位,很多主管单位其实都认识了,也都明白联合商贸所代表的意义。

你就想吧,这台车出入的部门都有哪些,又不进个人门,谁能管得着公对公的业务。

沈国栋现在开这台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那台嘎斯69。

他跑业务的时间多了,送货和运输的时间少了。

甚至连院里的三轮车都闲置了,有街坊邻居来购买的,沈国栋想了想没舍得卖。

小子们收破烂只也是越来越当成一个日常的营生,站里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依靠他们帮忙。

甚至听说轧钢厂准备上三轮车项目,沈国栋都有言要合适的买上几台,专用来收破烂。

好家伙,千八百块的车,干着几分几毛钱的买卖,他说这话的时候二爷差点拿烟袋锅敲他的脑袋,看看进没进水。

那到时候得收金银才抵得上汽油的消耗了,不然亏到姥姥家去。

当然了,三轮车是一定要买的,李学武也准备给每个回收站都配备一台到两台。

主要是用车不明显,拉货拉客都方便。

不可能用来收破烂,但可以用来搞定运输任务。

比如大卡车能运输的,三轮车分两趟也能完成运输,但用三轮车更方便。

尤其是年后组装家具要全面铺开,所有回收站都要上新这个项目。

更有承接轧钢厂的地方经销任务,

不可能全指着轧钢厂的办事处来协调运输。

一吨五左右的东西,一台三轮车就搞定了,实在是方便又好用。

以后红星运输大队的标配就是载重三轮车,这东西不会引起什么。

京城回收站投资的多,管理的业务也多,联系的单位更多,回收站的业务沈国栋已经在想办法要变革了,恐怕要引入外面的人进来。

当然不会是像十三太保一般,住家的看顾,还要培养和学习。

主要是从胡同和街坊邻居里找寻踏实肯干,老实勤恳的人,或是提供三轮车,或是提供自行车。

以合作的形式,对方外出收购,送回回收站来处理,半合同制,半合作制。

这个项目李学武也在考虑,找人是一方面,制度也是一方面。

雇佣制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当前的规则,坚决不允许。

但生产合作制是被允许的,可又不能把回收站作为主体用于合作。

只能是独立出来一个以回收为主的项目,联合这些人搞生产合作制。

很麻烦,但必须执行的项目,不然就以回收站现有的规模和人手,早晚要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地步。

既然是叫回收站,不是货物贸易站,那就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就算是要搞合作制,李学武和沈国栋商量过,依旧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完成业务的饱和工作效率。

为什么现在回收站的其他业务可以满足利润创造的前提下,还要坚持扩大开展这一利润十分低微的项目?

因为从一开始,李学武等人也没想过要用这个项目赚大钱。

但这个项目可以成为赚大钱的保障和基础。

正因为是废品回收站,才有了同供销社和废品公司的商业联系,进而拿到了三方合同。

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开展对外经营和销售业务,有了对公账户和对公基础。

再解释的清楚点,因为有着大量的货物进出账目,才能掩盖其他非正常盈利的情况。

不然以与轧钢厂合作的项目,完全可以支撑回收站良性发展,又何必多此一举,搞什么废品回收呢。

现在面临业务人员减少,但市场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不增员,但要完成业务扩张,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人事格局。

让利,不等于亏损。

有人问了,既然是收废品,那既然能豁得出去,愿意干这个,为啥不直接往废品公司送呢?

因为废品公司不收个人送的,没办法入账和走账。

想卖也可以,只能去废品公司下辖的回收站点卖。

但只要你一收一卖,就代表了你有个人经营行为,这叫啥?

投机倒把可是很严重的市场行为,你有自行车也不能干这个。

这就又把话说回来了,回收站为啥可以用人出去回收?

因为回收站有回收废品的执照,自然有权利干这个工作。

又有人问了,假冒是回收站的不成嘛?

成啊,只要别被抓住,不然罪加一等,这年月的监所是啥情况,反正都知道。

李学武估摸着,现在城里的待业青年对于社会劳动岗位的分配情况基本上有了了解和认知。

对于废品回收一事,可能有了不一样的接受程度。

当然了,一定不如明年,毕竟时代的大幕拉开,有多少人不愿意去农村劳动,就是着急嫁人的又有多少呢。

回收站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现在的影响力就足够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了。

有没有文化不要紧,只要会看称,能认识钱,把东西运回来就成。

这一点要求,相对于人品的需要,可能会更具包容。

不仅仅京城要搞这个项目,其他回收站也要搞,甚至要形成良性产业循环。

大面积的使用废品回收人员掩盖即将开始的浪潮。

要把这些人掩藏在复杂又辛苦的劳动中,深深扎根于基础,不怕低人一等。

钢城回收站的情况因为东城船务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经营情况稍稍超越了京城回收站。

尤其是在城市贸易一事上,因为钢城工业环境和贸易环境更优秀,让这种公对公的贸易形式更容易被接受。

很多机关单位的商品供应和福利供应都与钢城回收联系了起来。

相比于关东的大胆妄为,回收站的多级管控体制更适合他们的需要。

所有商品均来源于正规渠道,完全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后勤所需。

有炼钢厂在为他们背书,可靠和可信程度大大增加。

今年的福利品包含了天南海北各个地方的特产,充分活跃了福利品市场。

早就吃惯了带鱼冻虾的劳动职工,更喜欢来自于南方的水果和其他地方的肉食特产。

东北人敢吃啊,由来如何不可考究。

但是这个时代的东北工人是真的富裕,条件优渥。

工厂林立,经济发达,城市化经济运行特别良好,甚至在这一阶段的影响下依旧保持了进步的状况。

拥有这么多的企业和工厂,如果再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恐怕也说不过去。

但体现在工人消费水平上的情况却是实打实的。

轧钢厂觉得京城的职工敢消费,但在贸易管理中心的账本上,却是钢城的贸易量最高。

实现盈亏平衡最优情况是东北带来的可观效益,在充分保障产品质量和运输速度的情况下,贸易订单还在持续更新。

既然大年不过年,那这几天不都是过年嘛。

作为钢城本地的经销商,从联合贸易项目上下来的商品,通过回收站渠道散到市场上,立即就能回收大量的利益。

公对公,公对经销,双管齐下,贸易项目根本不担心库存积压和贸易停滞问题。

入冬以来,贸易列车根本就没有停过,即便是京城火车站早就把给轧钢厂的调度额度调高了,但依旧无法满足贸易运输需要。

怎么办?

京城火车站当然不会愿意放弃这么高盈利的贸易项目,就算嘴里喊着没有额度了没有额度了,但每次提交贸易运输申请,那边都会批准。

为啥?

因为年底贸易管理中心批给京城火车站的贸易申请额度一下子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职工们获得了更为丰富和优越的福利商品,车站得到了更多的运输费用。

支持谁,自然要用脚来决定。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免费阅读.

yetianlian.

最新小说: 私藏 我的七个妖孽姐姐 阴命诡事 亿万替身少奶奶 阴间有个小卖部 认的爸爸是个神 逍遥医圣 帝师圣婿 麻衣大宗师 遇见你:余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