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逻辑角度论证了人与社会的发展,他的“三生万物”则是从客观规律角度论证人与社会的发展.老子还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老子“三生万物”的“三”.人与社会首先要知“无”,不知无就不能正确地创有,这是“一”.光知无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这就是“二”,再用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创造事物就是“三生万物”.老子集成的“三生万物”的理论,就是中国传统的造物论.
“阴阳相推”的理论产生于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代,《黄帝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违,因而制之.”是说:规律稳定不乱,因而造就社会.逻辑道理求利害,因而有阴阳.把握阴阳推理,变化时心不乱.所以说,科学家知道规律的不可违背,因而驾驭它.从《黄帝阴符经》中我们知道,阴阳概括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利害需要.《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荀子·天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楚辞·屈原·涉江》把社会问题称为“阴阳易位.”老子在《庄子·知北游》“单氏取周”时说:“中国‘有’人(指周朝‘为利’的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易·系辞上》指的是“阴阳相推”的逻辑;《荀子·天论》指的是规律与逻辑的比较;《楚辞·屈原·涉江》指的是社会阴阳变态;《庄子·知北游》指的是丧失本性的狡猾机会主义;五代时陈抟道士将阴阳理性观念设计成阴阳鱼,表达了阴阳相吸阴阳相推的形象…….这些,都是对抽象的阴阳理性观念的具体运用,惟老子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才是对阴阳本质的揭示.根据液固气的三态变化,“冲气”应解为细微物质流.
阴阳理性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物理上的阴极阳极、阴电阳电、阴阳离子,心理上的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阳刚正气,社会上的阴暗面、葵花向太阳…….小到电子,大到宇宙,逍遥到民俗,规范到科学,中国人对世界都留下了祖传的理解.其理论核心仍然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中国人对世间利害事物的简要定位,以方便认识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中国人的经验论、认识论、信息论,其实,所有《易经》研究都立足于此.易经和五行的认识论与“恍兮惚兮”的造意论、“三生万物”的造物论,属于中国古代“射(认识论)”和“御(造意论)”的不同分科.射是“身矢”御是“驭”的理性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