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魏能臣 > 第一百三十二章大耳贼,欲为王!(五)

第一百三十二章大耳贼,欲为王!(五)(1 / 1)

“来人诶,给本皇叔沐浴更衣,出门迎接神迹!”  “啊,真的迎接呀,那可是茅房里掏出来的!”  “那也接!”  小不忍则乱大谋,刘备考虑再三,虽然气的发狂、恶心的想吐,还是硬着头皮迎接下来,不接也不行了!  之前种种‘神迹’,全都是群臣派人伪造的,为的是迷惑人心,为自己称王制造舆论,如今又有‘神迹’上门了,如果自己拒之不受,岂不是自打耳光吗?  为了证明‘神迹’是真的,是老天爷赐下的祥瑞,别说从茅坑里掏出来了,就算是送一座茅坑过来,刘备也得咬牙接受,否则谎言一旦被揭穿,称王之事也就完了。  刘备也知道,这是有人设下诡计、故意的整治自己,天下间能想出这种又损、又馊、又缺德冒烟主意的,就只有一个人--萧逸!  “头顶生疮,脚下流脓,一肚子坏水的小黑脸,这笔账本皇叔记下了,早晚让你连本带利归还!  过不了几年,你也会称王的,到时候本皇叔派人,把石碑埋到许昌最大的粪坑中,好好的恶心你一回,这叫做一报还一报!”  刘备对着汉中方向,一连吐了几口口水,又在心中诅咒一番,这才稍微平衡了一些,而后带着侍从们,心不甘、情不愿的出门迎接神迹去了。  不过有一点,刘备猜测错了,萧逸日后的确称王了,却不是几年之后,而是十几年之后,那时候刘备早进了陵墓,也就没有报仇的机会了!  聚豪杰、勤治国,练兵马、拓版图,收人心、缓称王--这是萧逸制定的,夺取天下的大略方针,尤其最后一项,越缓越稳、越稳越好!   …………  “呼吁!-备有何德何能,竟蒙天赐神迹,唯有诚心祭祀,以求顺天应人!”  川主庙大门口,刘备强忍着恶心,装出喜不胜收的样子,向两块粪堆里掏出的‘神迹’跪拜行礼,‘激动’的泪水都出来了,用袖子频频的捂着脸……真臭啊!  令人把两块石碑清洗干净,而后抬到大殿之中,与以前送来的神迹并列,一起接受香火供奉,又重赏了送神迹的农夫、民妇们,还管了一顿美餐,这才把他们打发走了。  紧接着,刘备回到后堂,让人帮着沐浴更衣,一连用热水洗了七八遍,皮肤都搓成赤红色了,还是感觉有一股子恶臭味--缠绕心头,挥之不去,恶心的一连几天没胃口,人也消瘦了好几斤!   同时传令:“今后再有神迹,地方官员自行处置,无需上报!”  刘备真是害怕了,这次是茅坑神迹,下次会不会是青楼神迹、猪圈神迹……,小黑脸一肚子坏水,什么招数都用的出来,咱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另外吗,刘备原想着救济灾民、稳住巴蜀的局势,再把糜夫人、阿斗接到成都之后,再举行称王仪式!  可是眼前的局势,让他改变主意了,决定尽快称王:  一是真怕了萧逸,再出什么损招、歪招,把称王之事给搅黄了。  二是各处战事不利,刘备必须尽快称王、尽快出兵,来一个先下手为强!  荆州方面,孔明、关羽的兵马进攻受挫,迟迟拿不下襄阳城、宛城,诱敌之计、招降之计也都失败了,如今是一筹莫展!  说来也奇怪,郝昭是萧逸的二弟子,死守宛城理所当然,文聘、蔡瑁、张允都是荆州降将,为何也死守襄阳城呢?  尤其是后面两位,有名的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之徒,这次竟然披坚执锐,在战场上死战不退,还斩杀了来劝降的使者,悬人头于城门上,以示誓死不降之心!  有人询问蔡瑁、张允:‘为何如此悍勇,竟把生死置之度外?’  二人答曰:‘吾等虽然畏死,更畏大司马露齿一笑也!’   …………  洋巴道方面,刘封指挥不利,惨败于黄忠父子手中,两万人马折损大半,残部退回江州城了。  幸好魏延、霍峻连战连捷,拿下了汉中重镇-西城,兵锋威胁到了洋巴道北口,迫使黄忠父子回兵救援,双方正在浴血厮杀,互有胜败!  不过魏延、霍峻只有两万人马,又是孤军深入敌后,得不到任何援助,只怕时间长了支撑不住!  米仓道方面,张飞粗中有细,竟然用计降伏了老将严颜,如今双方合兵一处,试图攻入汉中郡境内,与魏、霍的兵马汇合,结果被高顺的陷阵营死死挡住了,寸步不得挺进!  至于金牛道方面,家眷们平安到达之后,张任、黄权立刻改旗易帜,正式归顺了曹营集团,萧逸更是亲临剑门关,有大举出兵南下之意,绵阳、德阳的守军一日三惊,不断的请求支援!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刘备、庞统商议之后,决定尽快称王,以鼓舞全军士气,北上与萧逸一决雌雄,无论如何也要夺取剑门关、金牛道,封住巴蜀的北大门!  不过在称王之前,还有一件大事要决定,就是刘备的称号,天生万物,皆有名号,何况是一位王者,自然要有个好称呼了!  往小了说,名声响亮,朗朗上口,喊出去倍儿有面子!  往大了说,这关系到吉凶祸福、国运长短,自然不能马虎对待了。  比如曹操自称魏王,其实大有深意的,西、东两汉以来,一直流传着天命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  有高人解释说: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另外吗,大汉得火运而兴,木生火、火生土,古魏国居天下中,正得土运之气,故而魏必代汉也!  于是刘备大聚文武,认真商议一下,用什么称号最合适,没想一番商议下来,竟出现好几种意见:  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认为,刘备霸业起于荆襄,理应称‘荆王’,或者‘楚王’,而且王国建立以后,最好定都于江陵城,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有长江天险可依靠,最合适作为都城了!  吴懿、吴兰、李恢等人则认为,刘备在蜀郡称王,理应自称‘蜀王’,或者‘巴蜀王’,成都如今残破不堪,可以暂时定都江州城,待到成都城修复之后,再把都城迁移回来,而且巴蜀有山川之险,安全上更胜荆州许多!  “楚乃春秋大国,幅员数千里,带甲百余万,主公自称楚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此言未必吧,楚国虽是强国,终究为秦人所灭,远不如蜀国更吉利,必能国运长久!”  “楚为秦所灭,蜀国又灭于谁手,主公不如称秦王算了。”  “暴秦灭,大汉兴,主公身为大汉宗亲,岂能自称秦王?”   …………   “诸位稍安勿躁,其实称中山王也不错!”   “闭嘴!”  双方各不相让,争论的极为激烈,而且越扯越远,把先秦两汉、三皇五帝都扯出来了,可谁也没说服谁,还差一点动手打起来了!  明眼人看的清楚,双方看似辩论国号,其实另有深意,凡是建议刘备称楚王的,都是荆襄籍官员;而建议称蜀王者,都是巴蜀籍官员,而都城在谁的家乡,谁就是地头蛇了,强龙也得让上三分!  争名为假,夺利是真,而通过这件事情,也暴露出刘备集团一个大问题,荆、益相争,内部不和,而内部有矛盾的集团,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与此同时,有官员提出第三种建议,刘备乃中山靖王以后,最好是继承祖业,仍以‘中山王’为号,也算是名正言顺,有法可寻!  楚王、蜀王、中山王,三个王号摆在了刘备面前,究竟选那一个好呢?  “诸位不必争论,此事容本皇叔思之,必有一个决断的!”  “主公英明,必有高见!”  刘备挥挥手,制止了群臣的争吵,又闭目沉思了一会儿,终于做出了决断……三个全都不能用,原因则比较复杂了:  历史上,中山靖王-刘胜有名好色,共有一百多个儿子,数十个女儿,后代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开枝散叶、分布四方,根本没有谱系可查的!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其实是扯虎皮、做大旗,要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分,获得有利的政治地位,至于是不是刘胜后代,恐怕刘备自己也不清楚!  称王建国之后,是要追谥列祖列宗的,也要修订家族谱系,如果追来追去,没追到中山王-刘胜的身上,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吗?  另外吗,中山郡位于冀州北部,恰好是魏国的领土,刘备自称中山王,岂不变成了曹魏臣民,故而这个称号不可取!  蜀王、楚王也不行,地域性太强了,刘备雄心壮志,要的是一统天下,岂能偏安一隅呢?   而且荆襄、巴蜀两地官员相争,无论听了那一方的,都会得罪另一方,进而加剧集团内部分裂,这也是刘备不想看到的!  因此思来想去,刘备力排众议,自己想了个称号--汉中王!  一则,刘备尽得益州诸郡,唯有汉中郡在曹军手中,以此作为自己的称号,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自己一定打败曹军,夺取汉中之地!  二则,当年项羽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后又自称汉帝,开创了大汉四百年江山!  刘备本想自称汉王,又有僭越之嫌,于是改称汉中王,以证明自己是高祖子孙、汉室正统!   至于都城吗,等战事结束再商议吧,如果打赢这一仗,南郑、长安、许昌随意挑选,如果打输了吗……国家都不存在了,还选国都何用?  “主公乃大汉皇叔、帝室贵胄,称汉中王最合适不过了!”  “臣等参拜汉中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   “呵呵,诸位卿家免礼、平身!”  刘备做出决定了,谁还敢再反对呢,群臣纷纷表示赞成,这个称号起的好、起的妙、起的呱呱叫!  有一些脸皮厚的,还提前跪地行礼、口呼千岁,而刘备的脸皮更厚,也就坦然端坐受礼,俨然以王者自居了!  又找来一些精通历法、堪舆的官员,测算黄道吉日,寻找风水宝地!  最后做出决定,定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成都西部四十里龙泉山-云顶峰上,祭祀天地,建国称王!  而在称王的前五天,为了拉拢巴蜀士族,刘备举行了隆重婚礼,迎娶吴氏女为平妻,称之吴夫人,或者苋夫人!  又做新郎、又要称王,昔日的织席贩履小儿,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不过有句老话说的好:巅峰过后,也就是下坡路了!

最新小说: 美人多骄 燕京纪事 重塑国魂 女配系统总是崩 惠帝之子 枭妃惊华:妖孽王爷宠毒妻 上神,你家天规碍事了 农家傻女:冲喜乞丐夫 萌妃无敌:抢个邪帝来玩玩 魔女现世:面瘫王魔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