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杀俘不详,将军万万不可如此。”
关羽话音刚落,蔡邕就急忙上前劝谏。
蔡邕乃当朝儒士,崇尚仁义、胸怀。
两国交战,战场纵有伤亡也在所难免,却不赞同屠杀俘虏。
关羽道:“并非关某嗜杀。”
“奈何云中兵少,这些人虽迫于局势投降,心中却桀骜难以驯化。”
“若放其回归草原,半载即可再度组成军队,成为北疆心腹大患。”
“假如留在云中,先不说会消耗海量粮草,亦会扰乱云中治安,反而不美。”
“昔秦与赵国连年交战,虽屡有胜绩,却终不能彻底压制赵国。”
“何也?”
“盖因秦每战俘获赵卒,皆遣散回乡,赵国实力未损,顷刻即能招募军卒甚众。”
“后长平之战秦国大胜,坑杀赵国降卒,使赵国内男子缺乏,国力始衰,再无力与秦争锋。”
“鲜卑人口本就稀少,万余降卒完全能够组建两个大型部落。”
“若尽屠之,则动摇鲜卑根基,至少二十年内鲜卑再也无力南下,北疆才能得到安定。”
蔡邕闻言,欲言又止,最终只能微微叹息。
就在此时,贾诩在徐晃的护卫下,缓缓走到面前,躬身行礼。
“诩拜见明公!”
看到二人安然无恙,关羽大喜过望,急忙上前挽住贾诩手臂。
“此战能够这等斩获,皆赖先生之功。”
“某定会上表朝廷,为先生请功!”
贾诩闻言,却是摇了摇头,叹道:“此战虽胜,奈何水淹之计有失天和。”
“诩又岂敢因此居功?”
关羽愕然。
他没想到,素以‘毒士’闻名的贾诩,居然会感觉水淹敌军有失天和。
思量半晌,关羽终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盖因贾诩之功本就不好上奏。
养寇自重,怂恿匈奴单于叛变,游说鲜卑联合入侵,本就是贾诩之谋。
假如为贾诩请功,朝廷询问详情,却也不好回答。
而此时。
除了关雄、徐晃、于夫罗这些些知情人,其余诸将看向贾诩的眼神,都明显带着些许畏惧。
并非这些将领胆小。
他们在战场上,并不畏惧厮杀。
然而人们都是血肉之躯,面对洪水这种自然伟力,根本无人能够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