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认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乾」為第一卦,并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歷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十翼》被认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作品。
它是对《易经》的詮释,有十篇,包括: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繫辞上传,六、繫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但根据记载,《十翼》的分类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类方法并未达致统一。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為《易传》,并被视為《周易》的一部分。
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
1973年,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它书籍,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辞传〉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当代的学者怀疑周文王、孔子并非《易经》的作者,部分学者更认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
学者比较过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后,认為《易经》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书日期应是西周后期,大约公元前九世纪末。
现时一般认為《易经》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
至於《易传》,宋代的欧阳修即已怀疑《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当代的学者认為《易传》裡面的篇章最早出现於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清初学者惠栋说:「栋四世咸通汉学,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偽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学全非。」
相传秦始皇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