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於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為著名,标誌著他经歷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边,独自去投肃宗。中途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职左拾遗。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
随著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飢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千餘首,佔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為18卷,题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註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特色,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於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飢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於描写当时歷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