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的那些官府人精。
“李际遇狂徒,此前已数次派遣宵小滋扰少林,都给寒灰慧喜师兄打了回去。近日听闻在山谷大练群贼,想必将乾坤一掷,大举进犯。”
早在北魏,少林寺即置办弓刀枪盾等组建僧兵以自保。唐初少林寺出僧兵助李世民征战,备受恩荣,从此扬名。因此往后数百年,皆存蓄兵传统,且规模不小,数达一二千人。本朝成化年间,有刘通、石和尚等作乱房县,为患楚北,少林寺僧兵应募剿贼,多有战绩。而后正德时,又随军队北上御虏、南下平蛮以及参与平定刘六、刘七起义,更受重视。到了嘉靖朝,倭寇猖獗,少林僧兵又赶往江浙、福建等地,历战之中,慢慢从自恃个人勇武转变为通晓行伍战阵之法,威力愈烈。而今少林寺承平已久,僧兵规模消减,却还有近千人,武艺通熟、甲械精良且多马军,李际遇兵力虽多,但面对兵锐地险的少林寺,同样屡战难胜。然而双拳难敌四手,如今李际遇真个横下心孤注一掷,要以数百数十倍的兵力攻打少林寺,少林寺终归戚戚难安。
“我与寒灰慧喜师兄虽非同宗,但亦有同教之谊,不能不理。且唇亡齿寒,自古之理。李际遇纵横豫省,今日能犯少林,明日说不定就来撩拨我灵山寺。小僧肩负一寺之兴亡重担,不能不早做准备。”永惠垂头合十而言,眼皮下塌,观之几如入定,“可惜我灵山寺向无蓄兵传统,刮地三尺,堪堪也只能凑出数十能战者。谅此点人,如何遮拦得住数以万计的土寇,只怕杯水车薪,徒然送了性命。”
赵当世慨然道:“方丈,赵某为大明将官,护君护国。贵寺与少林皆国之宝地,赵某回护责无旁贷。”赵营什么都缺,但当下最缺的还是名声,赵当世一边听永惠的叙述,一边就在想着,倘若能以一己之力拯灵山寺、少林寺这两座“国庙”于水火,无论朝堂还是江湖,都足够扬名立万。
永惠喜上眉梢:“这么说赵总兵是答应了?”忍不住对普宁天喜道,“幸得师妹提醒,否则当真错失良机!”
赵当世看着普宁天喜有些奇怪道:“师太,我与你素昧平生,你是怎么知道赵某要来的?”随即一拍脑袋,“哦是了,是贵庵里的那个裹头客。”
“裹头客?”普宁天喜一愣,“那是何人?”
“怎么,师太不认识那裹头客?”
普宁天喜回道:“借住在庵中的是贫尼的一位朋友,贫尼也是从那朋友处听得赵施主要来的消息,自然而然想到了少林寺的难处,才牵线搭桥的。”
“敢请教师太那朋友尊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