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流民的安置问题。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民变,到了那个时候别说当官儿,能够活下来就算是不错了。
所以白白消耗各种粮食物资的流民,是每一个地方官员都头疼的对象。
偏偏这些大爷们还惹不起。处置的松了,影响到地方,地方上交代不过去;处置的紧了,会有人说你是残民恶贼,让你名声受染。
在大明,一个官员的名声要是毁了,那这个人的政治前途,基本上也就都毁了。
所以当尚海对流民抱着极大的热情,表示愿意带着这些人前往台湾岛屯田的时候,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是弹冠相庆。人傻、钱多,不外如是。
只可惜这样的人是琉球国的世子,不是大明人。若大明能够多一些像这样的人,那他们这些地方官员,一定会变得清闲许多。
地方官府出面作证,尚海确实是琉球国的世子,这些人也确实是去台湾岛屯田。并非是某个黑了心肠的作坊主或矿主,将他们拉到见不到日月的小窑做工。
一时间,所有的流民都有些心动了。
尽管明朝末年,吏治崩坏。但官府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依然是有着一定的可信度。最起码来说,要比眼前这个笑眯眯的年轻人要可信许多。
尽管远赴重洋,背井离乡有些不舍。但如今家乡已经荒了,回不去了,为了老幼能够活下去,也为了吃口饱饭,刀山火海也必须闯,更何况是坐上海船,漂洋过海了。
流民们悄悄登上尚海的海船,被尚海运到大员。
地方官府只是向流民做出了保证,但出海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参与的。他们与尚海不同,尚海可以大张旗鼓的招募流民,这无所谓,可地方官却不能大鸣大放地将流民送到海外。
这种降低大明丁口的行为,是无法摆到台面上的。一旦有御史弹劾,他们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表面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是大开方便之门,这就是地方官府的态度。于是,尚海几天的功夫就成功招募到数百流民。
虽然有辽东,在为尚海源源不断地提供流民,每次提供的数量都不少。
但毕竟路途遥远,往返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而福建近在咫尺,就算暂时招募不到多少,但细水长流之下,数目也一定会十分可观。
何况尚海相信,随着他的政策被更多的人熟知,他招募起流民来,也一定会越来越轻松。
大明的地方官员讨厌流民,但对尚海来说,流民却是他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