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翼文学是针对20世纪前半叶的旧左翼文学而言。以历史流程来说,左翼文学在经历了启蒙阶段与左联时代,又发展成为JF区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
应该说旧左翼文学及其衍生,有功也有过,无论功过都是其原属时代的产物,无法摆脱其时代局限性。同时,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当各家流派在总结和批评左翼文学得失之时,也意味着左翼文学应随着历史使命的升华发展,应当重新审视自身,总结自家之经验教训,认清当代历史责任,展示全新精神面貌,承上启下,顺时再生。
一、旧式左翼文学及衍生之特点
(一)鲜明的思想倾向与政治立场
京派文学倡导“远离政治与商业、回归自然”,海派文学倡导“表现新感觉、表现情感与欲望、实现商业化”。从文学发展与社会时代结合的趋势来说,两派之说各有其道理。
但也正因如此,左翼文学明确将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思想倾向,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作为自己的文学任务,后期更是愈加深入地将文学与JF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
当然,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立场,至今受到多家文学流派的批评。其实,如果这种思想倾向与政治立场发自创作者内心,那么出于对自我信仰与感受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是符合现实主义流派初衷的,无可指责。
如果这种立场是出于个人争名逐利的需要,则玷污了文学创作的圣洁,导致文学作品内涵的变质,那是必须批判与摒弃的。
而在那种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理想主义与民族主义成为时代潮流的特殊历史时期,大多数左翼文学、JF区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者都是以坚定的信仰信念和对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其出发点应该予以肯定。
(二)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
左翼文学及其衍生者,应该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者,他们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无不是表现社会现实的得失:或者讽刺小市民的虚荣软弱(如《包氏父子》等),或者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与地主阶级的残暴(如《雷雨》、《子夜》、《农村三部曲》等),或者歌颂土地革命战争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龙须沟》、《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同时部分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征(诗集《女神》等),强调对革命英雄的塑造(如《少年漂泊者》、《林海雪原》等)。
由于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