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侯作为常务副总,负责原公司的所有业务,直接向英花汇报。
陈三郎、周君、朱仔、六子四人组成工程分公司的发起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之路。
第二天,陈三郎带着朱仔启程回到皖西老家,几天后,公司挂靠的事情就搞定了。
他们再次返回上海时,公文包里已经多了份“皖西第一建筑公司第二分公司”营业执照。
另外,陈三郎还从老家的一些施工单位挖来了老赵、老宋、老王等四五个有着多年施工、监理经验的工程师和老技术员。
周君在家也没有闲着,她委托表哥老周搞来了施工单位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行政架构、岗位设置方面的完整资料,并且完成了外地新公司向当地主管部门的报备手续。
六子也从原来的200来个工人当中,选出了几十个有建筑行业工作经历的工人,专门组建新的班组,以备将来使用。
和当初三郎装卸创业之初时那样,现在一切就绪,就差下锅的米了。
当然这些已经难不倒陈三郎了,一圈跑下来,打上几通电话,再带上美女周君、一帮小弟,设宴款待几次各路的神仙,所有的事情就搞定了。
业界对于陈三郎的办事能力,是没有怀疑的。
而建筑施工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外部资源协调的行业,只要有钞票,几个人的皮包公司,就可以把一栋几十层的高楼拿下来。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的服务,全部可以社会化。
而这个拼命三郎,现在有的是钞票,资源的协调能力也正是这个家伙的强项。
所以施工业务现在对于陈三郎来说,只有不敢接的业务,没有他接不到的业务。
有一处大工地的总承包商的老板,和他是多年的业务伙伴和酒桌上的兄弟。
这位老板到是慷慨,一次拿出十栋建筑、近亿元业务规模的施工量,让陈三郎来做,他硬是没敢接。
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瓷器活。
自己在行业有多大的潜力,陈三郎还是不确定的,那么大的单子要是在自己的手里搞砸了,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那是要倾家荡产的。
再说自己公司目前还没有那个垫资能力,小小粑粑吃甜些。
一点点来吧,先积累经验,再去吃大茶饭。
所以,陈三郎就选了一处造价500万的家属宿舍楼,作为自己公司练手的开局之战,这个风险是他的三郎装卸可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