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叫做文若的青年,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荀彧。
这名骑马奔来的男子,乃荀彧的三兄荀衍。
“叔父言,虎牢关、旋门关还未失守。朝廷为何下令封闭洛阳关门。”
荀彧皱眉说道。
“仲豫兄和公达多次写信给吾等,言赵王是明主。现赵王督导盟军在东,吾等出不了城,无法投靠!董卓恶贯满盈,吾实在不想再待在洛阳。”
荀衍叹气的说道。
“董卓暴虐已甚,必已乱终,无能为也。”
荀彧摇头说道。
“文若何出此言?”
荀衍向荀彧问道。
“听百姓的歌谣,访问路人所悲。看日、月的被食,星辰的错行,山川的崩塌。天下的人心,国家的大事,在这里都可以看得分明。没有任何疑惑的地方。”
荀彧睿智的说道。
“文若已学成,是否会如公达、仲豫一样,投靠赵王?”
荀衍向荀彧问道。
“天下诸侯,最有实力平定天下者,乃是牧守北方,兵强马壮的赵王。他不似其他诸侯,平定匈奴、鲜卑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赵王都没有后顾之忧,这是赵王平定乱世的优势。在我看来,董卓是远远比不上赵王的。吾想辅佐一个仁义,并能整顿法制,匡扶汉室的仁主。遍观群雄,袁绍、曹操都有成大事的可能。但吾感觉,只有赵王,才是知己!”
荀彧遥想到七年前,刘凡送别他唱的一首诗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句话,对他这些年,影响太大。刘凡的所作所为,对他的影响也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