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5至527年,埃塞俄比亚人为防范罗马大军入侵,占领了萨那和也门高地,但不久即被波斯人逐走。
公元628年起,绿教势力逐渐渗透到阿拉伯半岛南部。萨那成为绿教教义在利比亚到伊拉克之间广大地区的主要传播中心。公元630年在古丹宫西侧盖建了大绿教寺庙。
公元8到9世纪,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统治期间,萨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宫。
公元898年,也门历史上最主要的绿教教派成立。至今保存的106座绿教寺庙,12座哈玛姆浴室和6500间会所,全部建于11世纪前。公元12和13世纪,阿尤布王朝时期,在大清真寺西又盖了一座王宫。
历史上,萨那曾先后受阿拉伯波斯的统治,由于人文和自然灾难,萨那城多次遭到毁坏,也曾多次重建。古代诗人曾把萨那比喻为“阿拉伯的明珠”,由于这里气候宜人,终年鲜花怒放,绿草如茵,又被人们称为“春城”,每年来自各地的观光游客不计其数。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虽远,必到萨那”之说,现在许多人称萨那为“也门之门”。
关于“萨那”一词,有着多种解释。一说“萨那”是埃塞俄比亚语,意为“要塞”,据说是因为萨那正好处在从印度洋与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着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说,“萨那”一词在阿拉伯文中与“工艺”是一个词根,有“工艺品”之意,因为这里是古代文化中心,有发达的手工业,这里的居民以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而著称。
萨那有许多花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墙环绕着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石头、砖、土坯、大理石、彩色玻璃-将不同的材料缝隙、颜色、纹理和谐地同时显现出来。塔楼式的住宅,悦目的褐色墙面以及粉刷其上的耀眼白色,与清真寺的尖塔和圆形穹顶相映生辉。
在残缺的城墙内萨那tígòng了一种建筑风格总体一致的典范,其设计和各个细节反映了具有绿教早期空间特色的一种有序结构,这种结构随时光流逝而日渐珍贵。作为极易损坏的同时期社会变迁遗物,萨那房舍已经成为经典的、独一无二的传统人类huódòng文化遗产。
很久以来,萨那一直以它那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众多的历史古迹而闻名于世。漫步在萨那的城区,名式各样的绿教寺庙随处可见,狭窄而热闹的街道密如蛛网,给人一种浓厚的阿拉伯色彩。这里的建筑都是用青石、白石或红石垒砌而成,造型别致,上面雕刻着精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