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有第二例第三例,或许用不了几年,在学校里念书的都是关系户,真正穷苦人家的孩子反而得不到上学的机会。
针对这个问题,张谦专门到石头村和李岩见了一面,不能任由家长们不满的情绪滋生下去。
“李老板,你应该听说了,现在镇里许多民众对你们学校的招生政策表示高度不满,你看是不是稍微退一步,比如说拿出多少个入学名额给城镇户口的学生?”张谦苦笑着说道。
李岩确实听到不少不利于学校的言论,凡事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有人表示不满也是正常的。
张谦的提议给了他一些启发,可以缓和一步,拿出五十个名额给城镇孩子,不过不能和农村孩子一样享受免费待遇,该收的学费伙食费和住宿费,一样都不能少。
当然,也存在比较特殊的情况,城镇户口的家庭同样有贫困户,如果经过确认,家里经济的确很困难,那可以另外处理。
法理不外乎人情,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被规矩的条条框框束缚住思维,要灵活变通。
李岩的想法得到张谦的认可,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办法。
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农村居民高一大截,除了少部分特别困难户,多数家庭供孩子上学问题不大。
学校多出这项收入,还能给穷苦孩子更多帮助,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李功时刻派人盯着李岩的动向,得知他身处云贵山区,捐建了五所小学,在招生方面出了问题,李功眼中精光一闪,觉得可以借此机会大做文章。
他立马找来一些无良记者,塞给他们一些好处费,请他们去白玉镇做一次暗访,写几篇对李岩不利的报道,彻底搞臭他的名声。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平台泛滥,记者编辑昧着良心拿钱办事是常有的事,抹黑一个人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到了白玉镇,采访过几个镇里人,对李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念他的好,也有人说他歧视城镇居民。
记者们挺无语,以前经常听人说歧视农村人,到了李岩这儿,居然反了过来。
经过简单了解,他们很快猜出李岩的用意,不过既然要抹黑他,肯定得写的偏激一些,最好把各种屎盆子都扣到李岩头上。
没过两天,一则名为《着名企业家歧视城镇居民》的报道出炉,借助标题吸引不少读者。
内容比较真实的阐述了石头村李岩小学招生风波,但在解析过程中,故意扭曲事实,将李岩此举定性为地区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