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读书人想要做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考进士几乎是唯一出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进士才能做官,而是进士出身的学子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官职,而不用去候补坐冷板凳。进士出身不论是候补机会,还是升官速度,都要远比举子更有优势,而且这个优势是伴随终生的。
解试通过的便是称得上是举子,便有了当个小文吏的资格,就比如宋江之辈。但进士出身的,至少也能混个知县七品做做,若是关系运气好,入朝拜相也不无可能。
至于这时候的秀才,只是老百姓们对读书人的一种统称,不是后世那种有功名在身。虽然这批人尚未熬出头,但底层百姓还是蛮尊敬他们的,毕竟孬好也是读书人。
北宋冗官现象是出了名的负担,但奇葩的是,每年进士就那么两三百人,偌大一片国土上却难以给后续的进士、举子们提供足够的公务岗位。
张林原先对此现象也是不解,但在进入官场后到眼下掌控福建路才渐渐深有体会。
盖因朝廷对宗室、亲信弟子特为优宠,随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岁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阶,并领取俸禄。宗室之外,其它旁支、异姓、门客,都可以得荫补官,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
这些人大肆抢占了原本属于从底层熬上来的读书人的官职空缺,又不能起到治理国家的作用,因而天下混乱,官场腐朽。
因此,张林在初步掌控了福建路后,第一步就是大肆地整治官吏,把其中滥竽充数的、名声不好、恶行累累的人尽数以律法整治,削官的削官,下狱的下狱。同时大力提拔一些在底层不得抱负的年轻读书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术数、物理、化学等学习后,填充进新政权体制中服务。
于此同时,陆余主管的官报也大肆刊登张林所写的四篇文章,并且以此为参考,亲笔撰写并刊登了一系列为民服务“新思想”的官报。但凡在体制中的官吏们,必须要对官报进行阅读和学习,一年之后将进行政事考核,剔除不合格者。
整个福建路的官场气象为之一新,渐渐步入正轨,焕发出应有的服务精神和活力。
至于另一个重要的金融领域,在福州闽商们同意合作之后,隆兴钱庄从大集团中单独划分出来,充当地方政权的官方银库机构,改名银务署衙门,原总管钟涛被任命为首任银务署长。
搞定闽商是张林亲自出马,算不到钟涛的头上,因而这个功劳并未计入钟涛和林守成竞争银务署总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