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军工产业生产子弹,当然是大规模的机械化流水作业,用车床来制作。但现下条件不足,只能用人力和工具。
工具也就是制作子弹的模具,由于毛胚弹体需要打磨,内部粗糙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外部问题却是可以解决了。
张林提出了子弹设计三个部分的概念,缩小弹体击发的结构,以纯弹头为击发主体,大大降低了弹体整重,同时也提高了火药引爆后击发出弹体的射程。
意思就是说,原本火药丝包引爆后,是把一个整体子弹打出去。而现在的改进方式,是把子弹的弹头打出去就行,把火药引爆的作用力更大程度地放在弹头上。
至于中间的弹体部分,则用来装填少许火药,在燧发丝包火药后进行第二次的催动,同时把弹壳(弹体)和弹头炸开分离。
在化学火药没有研发出来之前,这个设计已经算是把黑火药科技下的火枪用到了一个新高度。不是他张某人不想把后世的那种子弹搞出来,而是实在无能为力。
单用弹壳里的黑火药,先不说制作难度,黑火药的爆发力远不及后世那般能把弹头击发出数百米外。所以,弹壳黑火药只能作为二次爆发的推动力,还得依靠丝绸火药包进行原始推动。
实验效果也是可喜的,两次黑火药的催动,足以把缩小了弹体的弹头击发出两百步开外,而且弹头贯穿杀伤力也提高了至少三倍。
张林不知道后世有没有这种“畸形燧发火枪”的版本,但这个研究成果的确是迈进了一大步,由此带动了枪管线膛的进一步研发。
但同时,这般设计也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工序极为复杂,对铁料和人工的损耗极大,以军器监的产能,月产不足百支。
所以,张林把军器监二位署长叫来,就是要他们暂时性地减少火炮的产量,把人手和铁料资源用于新式火枪制作,以尽快列装到新成立的三千人数的火枪旅。
现阶段,张林是要巩固和稳定住福建路和两浙路的大局,火炮数量已经足够使用。在小规模交战形势下,火枪兵和盾枪兵、骑兵的作用较大。
不过,虽然火炮的产量降低,但火炮更大口径的研发工作一直在进行。张林亦是十天半个月就要军器监递交研发公文,对其中出现的研发困难尽可能地给与指导。
他感觉自己能往外掏出的黑科技已是越来越少了,快要黔驴技穷了都,在记忆力还未衰退之前,他要尽量把后世的科技文明交待下去。
有些东西太过超前,他也让人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