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女真族应该就是抱有这个向西突围的心思。
西面的西蒙有蒙古三部(投降了中华国)的探子,中蒙五部听从折彦质大军调派,驻扎在于巳尼湖有接近五万五千人的步骑军(年前补充了一个混编旅)和接近两万数装备冷兵器的蒙古军队。
在鄂毕河中游的巴尔瑙尔一带,还有栾廷玉、吴阶、王童率领的七万步骑军。
将近十五万人马堵在西面,女真族能突围出去?仔细想想,还是有些可能的。
联合参谋总部建议从杨文广少将的西军和贵武中将的北部集团军中各抽调出一个加强骑军旅和两个混编营,合计一万精锐骑军和两万步军去支援于巳尼湖的折彦质部。
反正从北线将近二十六万大军中抽调三万兵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另外,则是让驻扎在海参崴半岛上的韩世忠一万五千兵马展开试探性进攻,看看金国到底在搞什么鬼把戏。
军部同意了参谋部的建议,一面派人去通知栾廷玉和折彦质加强侦察力度和范围。一面派人去通知海参崴半岛上的韩世忠,叮嘱其只是试探进攻,等待开春后另一个加强混编营的支援,切不可孤军深入。
其次,朝廷再度派出使节前往金国,逼迫金国朝廷立刻投降。三月初便是最后的期限,过了二月底,中华国就将全线开战,展开灭亡女真族的军事行动。
大批粮食和军械弹药从仓里放出来,运往北地。说道军粮,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
从春秋战国起,当时就已经有了职业兵这个职业。因时代生产力局限,军队中多以小麦、粟米、肉蔬、盐混在一起熬成糊糊状做大锅饭。这也是孙膑用减灶障眼法欺骗庞涓打胜仗的道理。
从产量上来说,水稻肯定是排第一的,因而水田种水稻、次一等田种麦子,贫田种粟米或者其他菜蔬草料类。
粮食储备的时间来说,粟米能保存个十来年都没问题,小麦一般是五六年,稻谷与麦子相差不大年。粟米是最没营养的,人畜都能吃,消耗量比较大。
军粮的发展与军队战斗力息息相关,唐代为何能开疆拓土数千万里,盖因其军粮把粮食磨粉后制成干饼。这种干饼经过烘烤后,水分极少,士兵带一个袋子能吃十几二十天。所以,唐代骑兵才能经常在外面一晃就是几个月,打得匈奴嗷嗷叫。
现在中华国的军粮主要是沿袭唐代(这种军粮最早是从秦地传出来的),不过是做成了更干更紧的压缩饼干,里面加点盐。口味嘛就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