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国内战打得如火如荼,高丽使节以死明志的事情也闹得纷纷扬扬。
为高丽使节说话的大体分为三类人,一是彰显情操而不记仇的,二是带着点可怜可叹情感的跟风作态,三是抨击国策故作高调之辈。
无论哪一种,张林都没有道理去堵住这群人的嘴,毕竟他们的言论还没伤害到国本。哪个朝代,哪个年代都有这类人。
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古人崇尚留身后名,既如此,张林赏赐这高丽使节一个“忠勇”称呼,在官报上对其不吝赞赏,大加推崇。
但面还是不能见的。
历朝历代,但凡别国使节前来拜见他国,一般都可以得到面圣机会以示被尊重。但张林早在立国之初就将外交事宜统统交由外交总署打理,自己很少直接参手,最多是提提意见。
再者,他身为中华国的元武皇帝,一旦这高丽使节跟他当面求和,甚至是以死谏言,就算不搞出流血事件也会弄得双方下不来台。
他的意思传达给外交总署很明朗,就一个谈判前提:高丽国在按照中华国要求改革组建内阁的基础上,签署大东亚协约,并且承认新朝社参与朝政的行为合法化。
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架空自己的皇权,也要把高丽国的皇权架空,未来还有日本国!
之所以如此做,是中华国的经济需求所至。当蒸汽机投用于工农业后,生产力爆表,制造出来的货物总得卖出去,这些东亚各国就是中华国剥削的第一个范围。
一边剥削,一边还要扶植,压制这些东亚国家的武备工业,大力扶植基础工农业,使中华国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在终端。
就好比手机,重要的芯片、电池等等由中华国制作,其余屏幕手机壳、数据线、包装盒可外包给高丽日本国,把东亚各国拴在同一经济链和武装链条上。
张林指示外交总署不必咄咄逼人,即便中华国是在光明正大的欺负高丽国,但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该做的姿态得做,至少要对高丽国以主权平等对待。
邦交条件很简单,高丽使节虽然没有得到最好的结果,但总算是有了进展,带着中华国外交总署的建议回返。
半岛上,战争依旧打得激烈。
事实上,此时的高丽国得益于跟中华国近水楼台的好处,其国军事实力足以碾压除了中原大国意外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当然,本国也得把轻重工业基础建设全面,在完成对东亚国家整合后,可以分包出去一